首页 > 网游小说 > 观众心理学 > 一戏剧情感的特点

一戏剧情感的特点(3/4)

目录

表现派的演员不主张在演出过程中每次都进入体验,却不反对在体验的基础上找到一个表演的“理想范本”。中国戏曲演员也不排斥对角色的体验,例如,京剧演员裘盛戎在演《姚期》一剧的时候,即便是到后台休息,也保持着角色的身份,不大跟人说话,像个王爷回府休息似的。在台上,每当演郭妃的演员递酒给他的时候,总能听到他嘴里轻轻地念着“不敢,不敢”。这是观众听不到的,全是他体验角色的自然结果。照裘盛戎自己的话来说,“我演他我就是他,总在琢磨他是怎么想的,我就怎么想”。在其他戏曲演员谈艺术经验的文章中,也不难找到类似的意思。

充分的各别体验,使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都拥有了自己可信的情感系统,因此也就能成了观众情感投射的可靠对象,不管投射的情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再真切、再完整的戏剧情感,也是观众情感的负载体。

除了各别体验性外,戏剧情感还具有充分外显性。

戏剧情感,以体验为依据,以外显为目的。体验于内,可称之为戏剧感情;显露在外,可称之为戏剧表情。戏剧感情与戏剧表情,是组成戏剧情感的两个互为依存的方面。

戏剧表情,狭义地说,是指以演员脸部表情为主的表情形式;广义地说,是指包括动作、言语在内的整个外显形式。

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中说:“有苦有乐的人间的本性,有了形体等表演,就称为戏剧。”这就十分简洁地说明了戏剧情感的外显性。席勒也说,戏剧不仅要表现人物的激情,还要表现出产生这些激情的事件和行动。

戏剧情感的内在依据和外显形式的关系非常复杂。一般地说,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在艺术实践中,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以单向直线的方式呈示的。当内心活动处于特殊复杂的状态时,外显形式会出现故意的违逆。内心悲痛,可强颜欢笑、故作轻松;内心愉悦,可不动声色,甚至眼泪假弹。这种假象,体现了内心依据在特定境遇中的策略性变形。

《西厢记》中张生为接近崔莺莺而借佛事假哭,《空城计》中孔明内心紧张而外显潇洒,《群英会》中周瑜于孔明内心嫉妒而外显欢笑,都是如此。既要让观众看到与真情不甚契合的外象,又不能让观众迷失于外象而窥不破真情。

欧洲戏剧的情感外显,往往比较蕴藉。尤其到了18、19世纪,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感情的戏剧作品更是受到广泛欢迎。狄德罗就曾提倡过这样一种戏剧:它的对话中所问和所答的联系只凭细微的感情和瞬息变幻的心灵活动。狄德罗的提倡,后来在契诃夫的剧作中获得完满实现。例如《海鸥》一剧,契诃夫写到一个被人欺骗和抛弃的女主角的感情历程,没有采用一般戏剧家大多会采用的震撼人心的“必需场面”的写法,而是让一个曾经爱过女主角的人来平静地叙述,叙述间又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停顿。不难看出,这种情感的外显形式要取得效果,与观众的审美水平大有关系。狄德罗打趣地说:“假使我有一个儿子到这里还不能理会其中的联系,我宁愿没有这么个儿子。”但是,他对儿子可以这样要求,却不能同样地要求于大多数观众。因此,许多戏剧家在承认契诃夫戏剧高超水平的同时,又在探索着使感情充分外显而又不浅薄的艺术方式。

中国传统戏曲回答了这个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