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屈臣氏的未来——零售帝国(2/4)
“置地的确是个难对付的对手,不过就算我们与惠康一起扩张,也不会有什么竞争,至少最近几年肯定如此,现在的香港,超市也才刚刚开始而已。”陈志文想了想说道。
超市,虽然在3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真正开始在欧美流行,是在60年代,也就是沃尔顿开始创业的时期,而在香港这边,虽然很早之前也有,但也都没有规模,在60年代之前,香港还是流行百货市场、菜市场以及街边小店组成的生活方式。
超市的普及,也是从60年代末开始规模变大,出现连锁零售超市,不少大资本开始下场,在原先的历史上,正是由怡和旗下的惠康超市及和黄旗下的百佳超市,在80年代完成了对香港零售业的垄断,但在规模上还是惠康占优,至少80年代如此。
现如今,陈志文收购了和黄,加上星河贸易的原因,他自然要大力扶持百佳,可以的话,最好灭了惠康或者收购过来。不过怎么着也得在对九龙仓下手之后,最佳的时间应该是在83年前后。
在后世21世纪,香港超市的零售额一年差不多也有几百亿港元,不算很大,但也不小了,而且作为香港本土财团,虽然不稀罕从超市里面赚钱,但控制在手里还是更好的。
“那我们就先清理到那些传统的百货市场,再来与置地斗一斗。”周家杨笑着说道。
“不过我还有一个要求,百佳在招聘的时候,可以考虑那些有些轻微残疾或者家里有不方便的人的员工,再安排一点兼职,照顾一下那些不能稳定时间来上班的人。”陈志文接着说道。
超市的特性,就是可以直接带动大量就业,而且很多都是什么人都能做很容易上手的品种,这样一来,就非常适合帮助那些以为某些能力欠缺而找不到工作的人,只要控制的好,小比率的残疾人,不会影响公司的日常经营。
“没问题,”周家杨知道老板的目的,说道:“和黄在这方面,也可以适当招聘一些这样的人,这也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形象。”
“行,你明白我的意思就好。”陈志文笑了笑,说道:“除了百佳以及之前我交给红牛的蒸馏水业务,屈臣氏剩下的,就是药房了,这个领域我不会关掉,但我也不会再投资下去。”
“是因为不看好中药?”周家杨想了想问道。
“这倒不是。”陈志文摇摇头说道:“市场太小了,药物不像其他产品,可以随意出口,各国对药物的控制是非常的严,不要说我们,就是欧美之间的药物,想相互出口都非常的麻烦,更不要说,我们中药的成分,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而且最重要的是,真正的中医,是百人百方,厉害归厉害,但不太符合现代化商业,至少以香港的情况,是没办法大规模发展中药行业的。”
如果有着内地的市场,有着内地庞大的中医人才储备,中成药市场还是有前途的,但显然现在的香港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这就跟汽车行业一样,一个小国家,无论是人才储备还是市场,都不足以发展这种行业。
即使内地改开,中成药行业也没办法大规模发展,只有等到21世纪后,才有可能,而且规模也不会很大,最重要的是,这个领域,他的先知金手指没用,所以还不如在其他行业发展,以后有了更多资金,可以在内地扶持&投资这方面的行业。
“其实也对,屈臣氏发展了上百年,也就开了几十个药房,再也发展不起来了。”周家杨点点头说道。
“虽然发展的慢,但对香港民众还是有好处的,至少有些病,看病方便多了。”陈志文说道。
中西医哪个厉害,这个话题在后世中国一直吵了几十年,但他觉得,这种事其实没必要争,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起使用,挑选合适的方法,而中医中药有着很多科技也无法解释的效果,对老百姓来说很优惠,而且也很便宜。
据说十年后,香港一位重量级人物被查出癌症,此人去了欧美各大医院及医疗中心,请了诸多专家就诊,但都被告知已经太晚了,然后他就去了内地的燕京,在那里靠着强大的中医及西医结合,硬是多活了20多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