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页(2/2)
【石磨,是将小麦从谷粒转为麦粉的重要工具。战国年间,鲁班制出石磨。
一件物品从被创造出来到它被广泛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几百年。直至汉朝,石磨加工技术才慢慢普及,让小麦能够从“粒食”变成“粉食”。
影响小麦是否成为主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口感,还要看它在种植时能否适应当地的气候与土壤。
小麦从地中海气候的西亚传来,而中原大地是季风气候。
在中国已经形成一套作物轮种规律。小麦要打破原来的规律插队,又要符合当地气候与它自身的生长条件,此绝非易事。
其中,耗水量是个大问题。小麦耐旱,但种植过程中的耗水量是粟的两倍。
灌溉成本怎么算?当地土壤是否合适?这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先秦时期,小麦多种于齐鲁之地的河流边。汉朝兴建了多处水利工程,让小麦的种植范围外扩了。
石磨+水利工程,却仍旧没有将小麦变成人们餐桌上的主食。兴修水利所耗费钱财不菲,此法还不够让小麦深入田间地头。
北方地区农民们在不断提升“节水保墒”术,即保持土地的一定湿度,让保留的水分便于植物生长。
在原有的“深耕熟耘”与“耕”、“耱”基础上,慢慢再加上“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方法。1
放示意图1-4jpg
通过这些操作,让土地吸水储存能力大幅提升,从而小麦能够广泛种植。
有了这种农业技术变化,到了中唐时期,唐代宗李豫开启了中国史上第一次收“麦税”。
小麦终于获得了被征税资格,这表示它不是杂稼了,与粟上升到了同样的主粮地位。
至于小麦超越粟的地位,还要等到宋朝时期。
由这段小麦的发展史,能看到外来的农作物在中国生根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
再回头看十六世纪传入大明的美洲高产作物“三兄弟”,它们在明朝的境遇各有不同。总结一下,三者之中以番薯种植最多,玉米次之,土豆最末。
即便是种的最多的番薯,也限于闽粤之地。万历末年的《泉州府志》记载“贫者赖以充饥”。至于其他地区,如江苏有徐光启在万历晚年引种,但效果并不好。
其余地方或有零星记录,都是当做新奇食物瞧个热闹。北方就更少了,因为当时没能解决番薯种植的越冬问题。
番薯有大优点,耐旱、耐涝、抗病虫害,但是它喜温怕冷。当小冰期来临,北方想种植番薯需着重解决此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