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朝有诤臣国有明君(3/4)
这事想管还真管不了……
为啥?
因为人家魏家班演出的这些东西,都是谢三郎的亲身经历,即便略有改编的地方,也断然没有胡说八道的地方……而且最关键的,人家改编的时候特别注意,根本没有涉及到朝政的地方,你想管也没法管!
至于完全以权势压迫的话……你当人家汜水谢三郎脑袋上的獬豸冠是白戴的!?人家一纸弹劾送到朝堂,谁敢压迫他,他就敢轰碎了你!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谢直还真是一位“名臣”!
至于诤臣……他都敢在常参朝会上弹劾天子了,还怎么“诤”?
再“诤”?那就只能造反了!
不过,就算谢三郎是个“名臣”、“诤臣”,又和明君有啥关系?
只听得张九龄继续说道:
“明君还是明君,有没有诤臣,都能稳坐朝堂……
但是,老百姓不知道啊……
现在好了,有了诤臣和明君冲突,老百姓一听,肯定感兴趣啊……
这个时候,只要天子放过这个诤臣,并且勇于接纳诤臣的建议,老百姓一听,哦,原来天子是个明白人啊,这不就是明君吗……
所以,才是,朝有诤臣,国有明君!”
张九龄说完,李老三听了,鼻子差点气歪了,我还以为你要说啥呢,闹了半天,这是绕着圈子给谢三郎求情呢!
生气归生气,李老三也听明白了张九龄言语之中的逻辑。
你是明君,没人知道。
诤臣,大家却都知道。
你俩发生了冲突,你退让了,大家一看,行,你对诤臣退让?好,你是明君!
李老三一阵无语,合着自己要想弄个好名声,还得借谢直的东风呗……
张九龄说完之后,就一直仔细观察着李老三的面色,一见他不以为然,甚至在淡漠之中,还隐隐带着一丝怒气,就知道他没听进去……不过这也难不住大唐首相,人家张九龄早有准备。
“陛下不信?可还记得贞观年间旧事?”
李老三一愣。
贞观乃是唐太宗李世明的年号,终其一生,一直是这一个,说什么开元天宝年间是大唐的煌煌盛世,其实真正的基础,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给打下来的,事实上,李老三登基之后,一直以先祖李世民为自己的榜样,一心一意地向李世民学习,也想让他自己最后的功绩能够跟太宗李世民比肩,现在听了张九龄提到太宗皇帝的年号,自然来了兴趣。
“贞观年间的旧事……哪一件?”
张九龄一见,就知道李老三上套了,嘴角轻轻弯起,吐出了两个字。
“魏征。”
李老三一听,不由得恍然大悟。
魏征,贞观年间的大唐名臣,以“敢谏”而闻名青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是太宗李世明的明言,其中“以人为镜”,说的,就是魏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