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朝有诤臣国有明君(2/4)
欸,事情就是这么有意思——你要是感觉自己特别凄惨,然后又是生气又是伤心的,结果转头一看,嚯,这还有个哥们,比我还惨呢,你的情绪顿时就平稳了,说不定还能有幸灾乐祸的念头出现,这便是俗语,人家骑马我骑着路,回头看见一个推小车的汉……
李老三也是如此啊,今天生气,主要是因为感觉自己没有了面子,结果现在一看张九龄,嗯,今天你的面子也没有了吧?起码在我的面前,没有了……
一想到这里,李老三顿时神清气爽……
此时,张九龄也缓的差不过了,他身为大唐首相,一天天也听操劳的,没有个好身体,还真抗不下来,今天也就是突然被逼着“竞走”来着,要不然的话,人家也不至于这么狼狈……缓了口气,张相也就缓过来了。
冲着身边的内侍点点头,一个微笑,示意他可以松手了。
然后稳稳地站在李老三面前,正冠,抖袍,捋髯,随后才双手高举过顶,躬身一礼,一躬到地。
“臣,门下省诗中,曲江张九龄,谨为陛下贺!”
李老三一愣,张九龄这是正式奏对的架势啊,不由得他也收起了脸上的戏谑,同样转过身来,正面张九龄,站直身形,沉声问道:
“张相不必多礼,但不知,朕何喜之有,让张相亲自道贺?”
张九龄站直身形,正视李老三的双眼,一字一顿地说道:
“朝有诤臣,国有明君!”
李老三多聪明的人啊,一听这个就明白了,嘿,我说张九龄为啥道贺呢,原来还是要说刚才金銮殿之上的事儿,还是谢直呗?嘿,你说我这刚刚消了气,你就又来撩拨我?
一听这个,李老三脸上的神情也就淡漠了下来。
“哦?朝有诤臣,国有明君?
这个说法,倒是有点意思了……
难道不应该是国有明君,才能超有诤臣吗?”
张九龄一摇头。
“明君在朝,不动不摇,如定海神针一般,镇压一国国运,自然如同天神一般,藏身于九天之上,俯视人间悲欢离合……
说句陛下不爱听的话,就算真的有明君在国,普通百姓也不知道啊……
但是,有了诤臣就不一样了……
诤臣一般都是名臣。
什么叫名臣?
有能力,有成绩,最重要的,是有名声……
名声干啥用的,还不是让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
如果,我是说如果,有名臣,当面和天子争论起来,就是诤臣了!
这样的话,老百姓自然也知道了……”
李老三可听出来了,这就是说谢直呢。
诤臣不诤臣,另说,说谢直名臣,那绝对没毛病……
人家汜水谢三郎没当官之前,就在洛阳城落下了诺大的名头,夜审杨七,都被编演成戏剧了,据说就靠着这一系列的戏曲,生生养出了一个名动洛阳的魏家班。
随后什么考场直怼主考官,为了考试敲响登闻鼓,促成了大唐科举考试的改革……然后什么洛阳粮案什么以死开道,李老三都懒得回忆了,就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不是在民间引动风潮?
说实话,今天要不是张九龄提出来,他还真没有意识到,别看谢直当官的时间不长,当官的职位也不高,但是要抡起经营当官的名声来,满朝文武捆一块,都不是人家汜水谢三郎的对手,最起码,别人在朝堂上面,干了什么大事,也就是回家自己偷着乐去了……你再看看谢三郎,好家伙,专门找了个戏班子,专门帮着他吹牛-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