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薛万彻进一步要权,侯君集的反驳!(3/3)
“而贤王殿下又是如何调集将近十万名岭南道的将士、民众。”
“参与到这一次抵御吐蕃帝国将近百万的大军。”
侯君集的一连串发问,顿时间把薛万彻弄得哑口无言,浑身颤栗。
尽管这一次战役当中,大唐岭南道集结到的军民仅仅有六万多人。
但四舍五入……不就可以凑够十万了嘛!
而吐蕃帝国的军队顶了天也就只有六十多万人。
但拼拼凑凑,号称百万大军倒也一点不为过啊……
薛万彻咽了口唾沫,道:“好……好吧。”
“贤王殿下的确是智勇双全,的确是锐不可当。”
“可……可是,岭南道的成功,终究只是少部分,没有任何代表性。”
“所以,本将军认为,就目前整个大唐军民厌战的情绪高涨。”
“期待和平、稳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形来看。”
“不仅不适合与吐蕃帝国展开大战,而且还要主动求和。”
薛万彻的这些话和意见,倒也不是一家之言。
其实朝廷当中无论是武将还是文官,无论是嫡系皇子党羽,还是旁系皇子党羽。
都注意到了最近几年大唐军民对待战争的态度普遍比较消极。
尤其是今年。
先是有二十五万名突厥骑兵,陈列在大唐的北方疆土边境。
随后又有蝗虫灾害、内涝困扰。
紧接着便出现粮食短缺。
尸横遍野,瘟疫不断……
大唐的国力一度衰退到了极致。
如果不是有着大唐三皇子李恪的突然崛起。
整个大唐帝国还真的没有资本,既要跟吐蕃帝国打这一场战争,又要抵御北方突厥将士的侵犯。
而若是按照李恪原来生活的那一个大唐的走向。
李世民在大唐的内部环境如此危机的情况之下,面对吐蕃帝国的威胁时,的确没有选择硬碰硬。
而是选择了和亲的方式,换来了大唐和吐蕃数十年的和平。
但是这个世界的武道崛起。
吐蕃帝国又急于扩张。
且大唐三皇子李恪的态度极其强硬。
这便促成了大唐帝国和吐蕃帝国的这一场大战的爆发。
基于诸多因素。
满朝文武和大唐的军民对大唐主动迎战吐蕃,行为上很支持。
但在心态方面,则是普遍的消极。
因为贤王李恪这一次并没有选择御驾亲征。
而且派遣的五万名岭南道的将士人数是多了,但要面对的敌人,可是号称百万雄狮!
再者。
数万名大唐岭南道的将士都快进入庭州城池进行防御工作都快一个多月了……
却依旧没有传来任何令人欣喜的消息……
这也直接导致大唐的官员、武将和普通的军民们,在面对站直时,会有焦虑、不安,以及不信任的情绪产生。
薛万彻敢于在这关键又敏感的时刻,向陛下李世民施压。
倒也不仅仅是出于‘政治正确’,背后有长孙一族、文官集团支持。
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便是薛万彻及其家族的顺利夺权。
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武将集团在朝堂上的声望崛起。
所以。
程咬金、尉迟敬德,乃至是李靖、李绩等心里面偏向三皇子李恪的开国武勋。
在此时也不会为李恪说半句好话。
毕竟。
这不仅仅是涉及到他们今后的地位、话语权的问题,还关系到他们的饭碗以及身家性命。
当然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