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借助孔家(3/4)
荥阳郡被魏军夺取,县令、县尉或死或降或走,大批的官吏需要更换,杨安玄交待胡藩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特别是任用出身寒门的有才之士。
颍川辖许昌、阳翟、长社、鄢陵等九县,自九月开始,杨安玄陆续召见颍川各县的县令前来许昌述职。
相谈之下,杨安玄暗自失望,除了长社县令郭仪、临颍县令张祐外,其他的县令挥动羽扇、谈玄论经是好手,问及户籍、田亩、民间疾苦则张口结舌,不知应对。
人到用时方恨少,杨安玄深感自己麾下治政人才不多,更是缺少替他总揽全局、查漏补缺的人才。
原本杨安玄要借重胡藩,可是萦阳郡初遭重创、百废待兴,二哥杨安深对政务亦不熟悉,只能让胡藩前往萦阳。
世族前来拜见,免不了要举荐自家子弟入仕。东晋是门阀世族掌权的社会,离开了这些大大小小的世族支持寸步难行,虽然杨安玄有意任用寒门子弟,却不敢得罪这些世家。
世家子弟中有不少英才,杨安玄决定甄别选用,有能力的放到重要的职位上,没能力的不妨放在清闲的位置让其风花雪月。
许昌府衙后宅有处花园,杨安玄在石子路上缓步走过,思考着该如何甄别这些人,大变在即,自己可没有太多时间来扯皮。
历史上最值得借鉴的莫过于科举考试,从隋唐一直延续到大清灭亡,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说明科举制度至少被证实在某一段社会发展时期是有用的。
只是要想改动即有的政体,便是君王、权臣也不得不三思而行,君不见新朝的王莽就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时下举荐人才的方式是中正推荐,由访问到乡里明察暗访家世、人品、声名等,这便将大多数寒门子弟摒弃在仕途之外。
考察人才的方式多是雅聚、谈玄、论诗写字,而不是考察处理事物的能力,所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屡见不鲜。
杨安玄苦笑地摇摇头,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岂是一朝一夕之功,任重道远只能且行且变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然有心改变这个时代,总要做些什么。
此次世家举荐的子弟多达三四十人,杨安玄有意让寒门子弟有机会前来参加,索性打破地域限制,广招天下有识之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