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老而谓贼(2/4)
所以大唐的学子就有了到处递诗送诗的习惯,被送的人不一定认识诗人,但肯定是大官,或者相当有权势。
而写的好的诗赋也就随着这些大人物的喜爱或者赞赏流传出来了。
李白半辈子都在到处送诗写赋谋求做官,加上文采又好,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诗赋流传下来。像蜀道难、乌栖曲就是送给老贺的,明堂赋、大猎赋是献给玄宗的,玉真仙人词是献给玉真公主的,其中的马屁拍的昭然若揭,简直就是直晃晃的明示。
……
张军特意为颜真卿的事儿上一道书,就是这事儿对李适来说是一种吉祥,寓意特别好,而且他出征就是借着老颜的事儿,这也是交任务的意思。
我完成承诺了,以后的事儿就是额外的了。
张军到不是贪图李适的封赏,到了他现在的地步,事实上也没什么好封赏了的,爵位到头了,官职也就差不多了,还要啥?
再往上就是入朝了,拜相呗,兼个太尉。张军是绝对不会入朝的,没什么好处。
但是事儿是这么个事儿,该说还是得说,得让李适心里有数。
也就是我可以不要,但是你不能不知道,也不能不给。就这么个意思。
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免费打工讲情怀,有来有往才是长远之计。舔狗没有房子就是这么个道理。都不用说什么升米恩斗米仇,一件事情一旦成了习惯,最后的不是就全在你自己身上了,没有万一。
随着张军的上书一并送来的还有颜真卿给皇帝的信。他的年纪大了,地位也到了,不需要上书,就是随意的表达,叫信。
老头先是恭喜李适得到了个忠臣良将,肯定了张军对大唐的赤诚肝胆,也就是以自己的名义给张军上了道背书。
然后话锋一转:“臣受困于龙兴寺,正恍惚间,忽闻寺外蹄声大作胡哨四起,四墙上便有战卒探头只喊不攻,只是瞄着寺内诸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