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言情小说 > 九零之学霸人生 > 第51章 救命

第51章 救命(1/2)

目录

以RE原液为主要原料的新药被命名为蕤复康,是一种淡棕色的液体,微甜有清香,但因为氧化速度极快,需要在特殊玻璃瓶里密封保存,并且及时服用。

实验室研究发现,RE原液氧化变性以后失去了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表皮细胞的修复作用却明显加强,口服或者注射进入人体,也可以快速清除炎症和修复血管损伤,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年轻的王医生刚开始对医药公司送过来的药物说明,压根不相信。

洋洋洒洒一大段,写得简直就跟街头卖药小广告一样,包治百病,无所不能。

要是哪家企业真出了这么一种药,她觉得这个世界都能直接翻天了。

所以当初,就连找愿意合作的医院,慕清都是用了自己的人脉关系才艰难搞定的,人家还是不甘不愿,感觉冒了很大风险。

因为采取的是双盲测试,不止病人,连医生都不清楚自己给出的究竟是新药还是安慰剂,但依然要定时上报服药以及病情的变化情况,还有医药公司,以及药管局相关人员不定时的抽查和记录:监测病程发展,寻找未知的副作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和对照组比较,判断新药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治疗效果,有没有继续下去的价值。

新药的临床实验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尤其对还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小药厂来说,成本高昂是一方面,风险控制,更是合作医院最担心的一件事,虽然主管医生也会有一定的补贴,但是在工作量加大以及可能面对的风险面前,那点补贴简直不值一提。

其他老资格的医生,对这种申请测试的新药都是不屑一顾的,根本不愿意让自己手里的病人实验这种新药——国内没听过名字的小药厂,风险太大,手续还麻烦,要是万一病人吃出点问题来,还不是首先找医生的麻烦。

最开始王医生也是类似的想法。

要不是主任施压,加上李杏芳的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基本就是拖延时间了,王医生也不可能给她推荐这种新药。

即便如此,她也还是提心吊胆,生怕新药出现一些让病人根本无法接受的副作用。

王医生参加工作没几年,就已经深刻感受到了医生的无奈,这几年在她手里离世的病人,没有上百,也有大几十个了,可除了尽人事听天命以外,就算是目前最先进的医疗手段,在很多绝症面前,也依然无能为力。

王医生本来想着,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利用临床试验的机会,用那点杯水车薪的补贴,帮帮这慢慢走向绝望的一家人。

当然,要是还有哪怕零星半点的效果,就更好了。

但是,出乎她意料,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种新药的效果,明显到了她已经完全无法忽视的程度。

用新药的第一个月,李杏芳的精神就有所好转——这也可以解释为安慰剂的效果,毕竟人类的大脑经常展示奇迹。

当时,科室里还有另一个也在关注新药的老医生,看了看李杏芳最近的检查报告:“不要高兴得太早,我以前也有个类似的病人,服用安慰剂效果不错,但是起效的时间很短,没多久以后病情反而加速恶化,很快就离世了。”

听到这话,王医生的心忍不住一沉,越发悲观起来。

“王医生,俺觉得这个药吃着人特别舒服,精神头好了,咳嗽的时候都没有以前难受了。”

虽然病人是这么说,王医生也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不过还是认真的记录了下来。

毕竟面对绝症,哪怕只是稍微缓解痛苦,也有它的价值。

可是到了第二个月,当王医生拿到最新化验结果以后,就彻底坐不住了。

安慰剂的功效……应该没有这么明显吧?

李杏芳的病情,竟然有了明显改善!

这可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恶性肿瘤细胞已经从她的肺部转移到了颈部淋巴结和肝脏,错过了手术根治的最佳时机,而且因为对化疗反应过重,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她只做过两次化疗,之后就只能选择保守的药物治疗——效果还相当有限。

这是一个典型的晚期病人,除了靠化放疗稍微延缓病程进度以外,现代医学已经几乎做不了什么了。

而且,这个病人的病情恶化速度非常快,她是两个月前入院的,入院前,在当地接受过一次化疗,来到这边后又做了一次,病人的身体就明显承受不住了,王医生劝过患者家属,她这个情况倒不如回家接受保守治疗,或许反而能活得稍微久一点。

谁能想到,在施用新药一个月后,她的各项癌症指标都得到明显改善,其中甲胎蛋白浓度降低最明显,癌胚抗原和糖抗原125也比上个月有所降低。

李杏芳的丈夫,那个沉默的高大汉子,胆战心惊打量着医生的脸色:“王医生,是不是结果不太好?你跟俺说,俺撑得住。”

王医生的神色变换几次,有一种想呐喊尖叫的冲动,又强制自己压了下来,很保守的对病人家属说:“现在还不确定,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这些血项指标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真正判断病情好转与否,还需要拍片,甚至进一步的穿刺检查。

但是等病人家属离开以后,她终于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一个箭步冲到自己曾经的代教老师跟前:“张老师,您帮我看看这个病人的指标,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张医生是科室里的老资格,性子慢悠悠的,先是叫小王稳着点,不要冒冒失失的,反而容易叫病人紧张,然后才拿起最新的血检结果开始看起来。

“这个数据还可以嘛,哪里不对劲了?”他奇怪的问。

王医生这才想起什么,赶快把前几个月的血检结果一起翻给老师看。

张医生也是一愣,首先确认了名字,又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然后忽然想起来:“你这个病人,是参加新药临床实验的那个?”

王医生点点头:“对,就是她,上个月才开始用药,没想到见效会这么快。”

边上一个医生听到两人的对话,也好奇的伸过头:“那个新药怎么啦?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我就说嘛,小药厂还是不靠谱,万一出点问题,那可就是大事了。”

谁知另两人却并没有附和他的话。

张医生敲了敲病历资料,对小王说:“这事儿我也拿不准,你还是赶紧跟主任汇报一下,看是不是还要多开几个检查。”

王医生点点头,赶紧往主任办公室去了。

那个医生听的迷迷糊糊的:“怎么啦?到底是不是出事儿了?”

张医生抓抓脑袋:“我看着像好事……要万一呢……”

他说得含糊,手下却突然快速忙起来,开始筛选自己手里的病人病例。

二期临床实验并不是同时大批次展开的,尤其像抗癌药,风险大,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又比较敏感,只有找到条件合适的病人,经过医院批准,病人,病人家属,主治医生以及科室主任的同意,才能申请到新药,纳入实验人群。

据他所知,蕤复康这次的实验名额还没有报满——一方面是药厂名气小,医生和病人都有顾虑,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方的要求也很细致,不是随随便便一个肿瘤患者就能加入实验的。

刚开始还有想用良性肿瘤患者蹭补助的医生,笑话那个药厂小气,说照他们这么筛选下去,可能一辈子都凑不到要求的实验人数。

谁想到,效果竟然这么明显呢?

像京城这种大医院,哪个肿瘤医生手底下没有几个绝望的晚期患者,在静静等死呢。

人老成精的张医生还在研究病例的时候,科室主任带着王医生走了进来,拍拍手对科室里的医生说:“你们都整理一下手头上的病例,看看跟蕤复康的要求对不对得上,要是对得上的尽快报到我这里来,动作慢了可别怪我没提前通知。”

然后科室主任又跟着王医生,去病房看那个参与实验的病人了。

旁边那个医生从科室主任嘴里听出一点别样的味道,伸过头悄悄问张医生:“到底怎么了?你先给我一句准话,等下请你吃饭。”

李医生也用很轻的声音对他说:“那个药效果好像很好——前所未有的好。”

“什么?”那医生一蹦就起来了,“那药还真的有用?早知道我当初也帮病人申请参加实验了!”

他这话一起,所有医生的目光,都被他的声音吸引着转了过来。

李医生额头上的青筋跳了一跳。

这家伙可真存不住话,一顿饭可不够,至少也得请自己吃一个礼拜才行!

“就是那个抗癌新药?检查结果很不错?”

“究竟有多不错?跟我们说说看,我手里也有几个晚期病人呢。”

“这个药对中早期效果怎么样?反应大不大?对肝肾功能的损伤情况怎么样?”

李医生压根没有回答他们的话,只是埋头开始翻病例,半天才回了一句:“先往主任那里报吧,抢不抢得到实验名额还要两说呢。”

他这话让不少人如梦初醒,有人手忙脚乱开始翻手里的病例,也有些直接把电话打了出去。

现如今癌症发病率这么高,像他们这种肿瘤科医生,谁还没有几个来问情况的亲戚朋友呢?这种和临床试验新药有关的消息传出去,那也是个很大的人情了。

其实新药的临床实验,在某些病人群体里一直是一件很受欢迎的事情——尤其是现有治疗方式效果不好的时候,还没有上市获批的新药,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而之所以蕤复康遇冷,主要还是研发这种药物的药厂太没名气——但凡是哪种在国外已经获批的药,为了通过审批而在国内再次开展临床实验,那名额早就被抢疯了,哪里能剩到年轻医生手上。

或者但凡稍微有点名气的大药厂,就算是从未上市过的新药,也不至于之前那个冰冷的待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