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一章 天佑天佑(3/3)
木匠把他的设计方案交到詹天佑那里,搞铁道工程专业的詹先生,跟咱们的主人公武文杰学的可不是近似专业。
行外人一听,他们俩人的专业,一个带着“铁道”,一个带着“铁路”,应该是一回事吧,至少不应该离得很远。
但对行内人来说,那可真有天壤之别。
詹先生的铁道工程专业,是专管修建铁道的,像铺铁轨挖隧道搭桥梁这一类。
詹先生设计修建了北京到张家口的这一段铁路,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干岀来的铁路。这是极其具有历史意义的。
用老百姓容易懂的话来说,詹天佑先生是修铁路的。
武文杰呢,学的是铁路装备制造,就是造在轨道上跑的那些个车辆,通俗讲,就是造火车的。
由于詹先生不是列车制造方面的专家,于是就把图纸和模型寄给他的美国校友伊利·汉尔顿·詹内,人家的专业学的是造火车。
这位美国人詹内先生根据詹天佑寄来的图纸和模型,造出了自动车钩,并将车钩取名为詹氏车钩。
既然说是公案,那自然就会另有说法。
一翻权威书籍,上面又有这样一段:火车自动车钩是美国人伊利·汉尔顿·詹内发明创造的,于1868年4月21日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后经持续改进,又于1873年4月29日获得第二次专利权。
既是如此,那么此“詹”非彼“詹”了。
起初,武文杰读了第二个故事后,心里不舒服了好多天。
但后来查到的另一段故事,让他的心情终于恢复了平静。
这段故事说,詹天佑先生曾十分诚恳地对人说:“说自动车钩是我发明的,其实没有这回事。”
佐证这段话的依据,武文杰似乎也找到了。在詹天佑先生编著的那本著名的《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一书中,收录的有关车钩的词条,被不同寻常地音译为“郑氏车钩”,而没有用“詹氏车钩”。
武文杰双手捧着已经泛黄的书页,用心灵与这位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极为浓墨重彩笔触的业界前辈默默对话。
一字之改,力道千钧。
尽管今天已经无人能知悉大师彼时作一字之改的心境,但武文杰完全能够想像,居于詹先生的境界,他会如何去思考,因为他的行为已经告诉了一切。
武文杰合上书,把目光投向深邃的虚空,他仿佛看到詹先生在那里缓缓向他颔首致意。
武文杰默祷:“天佑中国铁路,天佑中国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