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一章 天佑天佑(2/3)
自有火车之初,这个车钩就早早被发明出来了,可以说它伴随着火车的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风雨雨。
时代在变迁,技术在发展,但自动车钩这个精巧的结构,时至今日,依然如故。
说起车钩的大名,人家唤作“詹氏车钩”,这是全球公认的。
而大名中的一个“詹”字,又引发了一段既有趣又颇有争议的公案。
这个“詹”字代表什么?
中国小伙伴说,这个“詹”字,当然代表的是中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先生了。
说起詹天佑先生,不敢说中国人尽人皆知吧,至少中国铁路人没有不知道的。
那可是中国铁路人的祖师爷,要是赶早几百年,得打牌供起来。
铁路和火车让人类社会驶入了工业时代,中国呢,当然也随着时代的潮流,从农耕社会迈向工业文明。
打牌供奉的传统没了,但毕竟中国人骨血里的文化基因还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念之情依然深入人心,并代代传承。
武文杰登长城那回,还专门在青龙桥车站的詹天佑先生铜像前拜谒并留影纪念。
他来北京出差,还不止一次住过位于海淀区北蜂窝路甲15号的天佑大厦—-叫这名字的宾馆,显然与铁路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
咱们再回到这个“詹氏车钩”上。
关于车钩是詹天佑发明的这个故事,是这样讲的。
话说当年詹天佑先生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对于如何把长长的各节车厢串到一起,感到无比烦恼。
这不仅是力气活,技巧活,更是人命关天的危险活。
试想,跟房子高矮差不多的车厢,如果靠人工去把它们一一联接起来,那得费多大事,担多大风险?
可以想像,每天光联接车厢要折腾花费的时间精力,就会把人吓死。
更别说,车厢之间距离掌握不好会造成多少人命伤害了。
这时候,据说有一位特别聪明的中国木匠感到心有不甘,站了出来,说那么复杂那么庞大的火车都能造出来,跑起来,咱们怎么能被一个小小车厢联接装置给困住了呢。
他不信这个邪,经过苦思冥想,灵光一闪,头脑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设计构造。
他用木料试着制作,结果大获成功,这个精巧的结构完全实现了设计意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