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九章 理性君主政治动物中(3/4)
问题是,这些人回答的东西、考虑问题的思路、思辨的方式,不管是好科举出身的、还是武德宫出身的,都格格不入。
就以皇帝询问的“爪哇该如何治理”一事来说。
西爪哇,要不要土改、分田于小民?
其实,不管是此时在这里跪着的,还是那些没在这里的科举或者武德宫或者勋贵出身的人,有才能的给出的答案肯定是一致的:要改。
答案是一致的。
但是,出发点,或者说“为什么要改”的理由,却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就和刘钰认为的“汉明得国之正”,与大顺或者大明官方意识里的“汉明得国之正”,结论是一致的,理由却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基本类似。
一个是底层的反抗是得国之正;另一个是没当过蒙元一天的官没拿过蒙元皇帝的俸禄是得国之正。
答案一致。
思路可谓千差万别。
于西爪哇土改问题,也是如此。
科举或者武德宫出身的人,回答的理由,基本上可以分为几类。
仁政,这是口号。
实则,分田于小农,此抑兼并政策之延续。
抑制豪强。
方便流官。
革除当地的“土司”势力。
编户齐民,便于统治。
瓦解当地“土司”和“豪强”的势力,使得朝廷可以对西爪哇进行控制。
而此时跪在皇帝面前的这些人,给出的理由,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他们认为,西爪哇要土改的理由,这些人几乎都差不多,而且前面的却截然不同。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土改之后,使得西爪哇的农民耕种土地,使得他们的收益归于自己,提升劳作的积极性。而他们种植水稻、棉花、咖啡、靛草等,又正是大顺所必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