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九章 理性君主政治动物中(2/4)
至于为什么非要用所谓的“泰西学问”,而不用天朝自己的诸子百家?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敢用诸子百家为与儒学抗衡的道统,大顺这江山就坐不住。
诸子百家,是有道的。
故而用泰西学问,其实对应的,是儒家六艺,因为几何之类的泰西学问,只有术而无有道。
礼、乐、射、御、书、数。
科举选拔,考的是六艺之三:礼、乐、书。
武德宫选拔,无非考的是六艺余三:数、射、御。
这么听起来,就好听的多,大顺依旧是尊重儒家道统的,与“保天下”三字是吻合的。
武德宫考的策论、历史、地理、算数这些,也只能算是所谓“儒学的一个分支”。
总归,道统依旧是儒家道统,至少面上过得去。
这样,一分为二,形成一支皇室朝廷的基本盘,用来对抗儒学文官体系,达成一种类似于土木堡之前的平衡状态。
这是没什么问题的。
皇帝居中,故意挑唆武德宫出身与科举殿试出身之间的冲突,基本上不太喜欢武德宫出身德和科举出身的之间的联姻、官员比例基本上也都保持在一个潜规则内大家都认可的数量。
必要的时候,皇帝可以用文官,打压武德宫体系的;或者以武德宫体系的,打压儒学文官体系的。
这是大顺复“出将入相之汉唐风气”的基础。
然而,现在皇帝考教的这些人,说出来的这些东西——虽然皇帝也觉得很有道理——让皇帝嗅到一种权力或者说政治上的危机。
武德宫之前是只学术、不学道的。
现在跪在身前的这些人,到底算不算学了一种新的“道”?
动辄谈贸易、劳动量、财富、货币、分工……儒家六艺里,怎么也说不出这些东西吧?
礼、乐、射、御、书、数,这些东西应该算在哪一个里面?
当然这不过是为了面上过得去的政治争取,不归纳于内,也能找到别的理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