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搞事·其一(2/2)
“呵呵……”
看罢卷宗,曹子恒心中感慨道:“中国古代的工匠,真是一群被历史与文化埋没了的特斯拉。”
没有过关于物理与化学方面的学习,铁工司的司祭张晟便帮助高炉司司祭赵楠改良了高炉的局部结构以及各种材料的放置方式,令浇注出来的铁锭一开始便有十数炼钢的韧性。
还发明出以不同韧性、硬度的钢材叠合锻打的方法,做出的性能优异的钢材,这些钢材,如今尝试着用于制作钢弩这种大杀器。曹子恒对于这样的天才铁匠,自然要大力笼络,给出了百金的奖励。(注一)
木匠部的林木匠总是不务正业,这不此前的封赏还没冷掉,这次又在曹子恒提出的羊毛轮的基础上,用猪毛与兔毛制作磨轮,配合滑石粉分序抛光玻璃,做出更为平整光亮的玻璃制品,而作为试作品,便是抛光出来一条碧绿青龙以及一块玻璃板。这两件东西,其后被荀诜交给新招来的饰品工匠装饰了一番,送到曹操那作为进献天子之物。
这次这位林木匠因为此前已得到房子,这次曹子恒便没再给房子,只给了十金的奖励。
而受到林木匠杠上开花的影响,知耻而后勇的赵楠带着徒弟,闭关尝试了数百种泥土,最终烧出了符合曹子恒要求的胶泥。为此,曹子恒专门写了书信回来,好好的表扬了赵楠一番,给出了与张晟同等的奖励。
还有极多,多是对造纸过程的某个步骤进行改进,或增加了效率,或提高了成纸质量。这些,曹子恒只是在房子的基础上,再给了万钱的奖励。
忙活完这些,已到响午。与荀诜一起用了午饭后,曹子恒便带着人跑到金沙渡旁边的炼铁厂去视察。
今岁初,随着黄河水势的恢复,铁匠部便搬进了新修建在黄河河畔,金沙渡旁边的炼铁厂中。这里四周亦被高墙环绕,有两伍士卒轮流护卫。内里除了数间简陋的砖石平房,供匠人们休息以及文书只用,并无其他建筑,说是工厂,其实喊工场更为合适。
一架较六丈高,通体硬木制作的水车立在河流之上,随水而转,带动着纯钢铸造的轴牵引着工厂内巨大的风箱,亦就是这个时代的橐龠(tuoyue)。磅礴的空气经过一个加热铁箱,灌注进一个两丈高的高炉之中,高温之下的焦炭还原出铁矿石中的金属。
如今高炉司的工匠们建造这样的高炉已经驾轻就熟,原因,便是建造高炉的砖头耐高温的性能实在强差人意,这亦是这个时代的局限。由这样的砖石的建造出来的高炉,自然无法经受得住焦炭灼烧的高温,只要炼铁数十次,砖块便多有开裂,须要拆掉重建。
而旁边土法炼焦的炉窑就好了很多,从建造之初一直用到现在。
焦炭,便是煤炭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1000°C左右,通过热分解和结焦得到产物。普通煤炭燃烧,也就能达到1200°C左右,而高炉中的煤炭,能达到2300°C的高温。
焦炭的应用,是现代高炉大型化的基础,亦是冶金史上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可以汉朝的条件,想要隔绝空气,那显然是做不到的。而土法炼焦的思路,便是因为做不到隔绝空气,便干脆在炉窑的底部做出风窗,以层叠煤炭的方式,在点燃底层煤炭之后,以炼焦煤自身燃烧的热量,逐层往上加热煤炭,当顶部煤炭的温度达到之时,其所处的状态,便已近乎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结焦的目的。
以这样的方式结焦,消耗自然非常巨大,且生产出来的焦炭灰分非常高,可即便如此。这些焦炭依然是这个时代冶炼的大杀器。
如今,这些焦炭,还有一个极大的用处——制作玻璃。
玻璃的历史非常悠久,并非如我们固有观念般的诞生于近代现代工艺。
现代发掘的古墓中,就出土过不止一件玻璃文物。例如安徽亳州挖掘到的春秋末战国初的古墓中,便有一颗半透明的玻璃眼珠,湖南长沙资兴的西周古墓中出土的琉璃壁,长沙市北郊沙湖出土的玻璃矛皆是铅钡玻璃的制品。
中国古代的工匠实在是非常的聪明,很早就会使用助熔剂,例如为了融化铜,便加入了铅和锡,使铜的熔点从1100°C降到了800°C,同时又增加了铜的硬度。
而玻璃的制作,石英砂的熔点在1750°C,这在使用焦炭之前的时代,是无法达到的温度。考古学家们推测,先民们使用的草木灰、氧化铅和硝石等助熔剂以降低石英砂的熔点,从而制作出铅钡玻璃。
可惜的是,这样的技术制作出来的玻璃,极脆,且稍微受热,便会碎裂开来,压根没法作为日常器皿使用,只能沦为装饰品。
曹子恒知道这些,自然是因为上辈子上网查资料之时,看见曹操的家族墓葬中,有玻璃这么一件现代之物,好奇之下四处翻找各种古玻璃的资料所致。
玻璃,古来有之。只是在这个年代,被称为琉璃。《集韵》中载:瑠璃,珠也。
曹子恒自然不想让人把玻璃往琉璃上想,便干脆使用玻璃这样的现代称谓,为以后的骗钱计划做准备。
如今,有了焦炭,再加上卫家寻到的,近在开封的石英矿,便有了如今炼铁厂的玻璃车间。
摸着已不存在的右手尾指,看着车间中陈列着的一个湛蓝透明的酒瓶,以及与之对应的四只富有现代感的方形酒杯。曹子恒突然有种冲动,他想让这个时代的人们看看,何为资本的力量,何为贪婪的可怕。当这一切套上一件忠君的华丽外衣,又会变的如何——疯狂。
注一:汉朝一斤(汉斤)金=一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