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战国乱世1:变革开始(韩)(3/3)
赵国突然知道这个情况,有点措手不及,也怪自己活该。
这下赵国又发现,光靠自己一个国家,势单力薄,还是没办法和魏国抗衡,也就只有灰溜溜撤退了。
这一下,魏惠王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下了。但是三个国家,也因为这次的事件,以魏为老大的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传说中的“三晋”,分道扬镳。
当年郑国灭亡的时候,有许多低级别的官吏成了韩国的官员,其中有一个叫申不害的人,在韩昭侯执政的时候,崭露头角。
韩昭侯初期,韩国的日子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周围的诸侯依旧在相互混战,先是秦国从西山攻打韩国,接着宋国占领了韩国的城池,反观韩国,又把王室当成目标。
当魏惠王的军队再次包围韩国的时候,韩昭侯有点手足无措,他惧怕魏国的强大。
正在这个危机关头,申不害挺身而出,向韩昭侯献出缓兵之计。他认为:此时能够解决韩国危机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向魏国示弱。
申不害向韩昭侯全面剖析了中原当下的形式,魏国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面对这样的强大的国家,只有示弱,讨好对方,才能让对方放松对韩国的警惕。
韩昭侯觉得申不害说的非常有道理,便打扮的周吴郑王的,手捧着玉圭,就是古代大臣向皇帝进言的时候举的那玩意,向魏惠王示弱。
这一招还真管用,魏惠王一下乐了,撤了兵,还和韩国拜起兄弟来了。
韩昭侯对申不害刮目相看。
从此,申不害走上韩国的政治舞台,奋力发挥自己才敢,处理韩国国家大事。
好景不长,这两个拜把兄弟,第二年就闹掰了。
还是喜欢搞事情的魏国。这次,他看上了赵国,一路打到赵国的国都,包围了邯郸。
赵成侯成了热锅上的蚂蚁,马上派人去韩国拉救兵,韩昭侯不知道救还是不救,就让申不害出招。
申不害很有悟性,知道伴君如伴虎,并没有轻易给出答案,而是利用其他大臣,在韩昭侯耳边不断吹风,自己就躲在一旁察言观色。
等到把韩昭侯的所有心思全部猜透了,就建议韩国联合齐国,攻打魏国,迫使魏国回师自救,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的好戏。也迫使魏国的大将庞涓兵败桂陵,被孙膑生擒。
韩昭侯立马对申不害刮目相看,于是力排众议,提拔申不害为国相。
申不害也用实际行动报大了韩昭侯的知遇之恩,15年间,整顿吏治,严肃军纪,鼓励开荒,发展手工业和铸造业,可谓鞠躬尽瘁,那时候的韩国有一个美名“天下宝剑韩为重”、“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也正是这一系列举措,让韩国稳稳立足于中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