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时代的终结6:春去秋逝(晋)(1/2)
随着“六卿”的壮大,一个时代走向陌路,而另一个时代悄然来临。
“六卿”始于伟大的晋文公。可是,晋文公一定无法预料,正是自己这个举动,最终断送了一个伟大国家。
那时的晋文公,意气风发,励精图治,设立三军,每军设置一名将,一名佐,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的官位最高,称为正卿。
这六个官位掌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很可怕的是,这么重要的官位竟然不是靠功绩和能力,靠的是拼爹,就是世袭制。
“六卿”由是一个传统世祖把持,轮流执政,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谁都别想打这个位置的主意,有些时候,甚至连君王都拿他们无可奈何。
也是因为这样的闭环,“六卿”之间的内部矛盾,权力变迁,造就了这个时代的更迭。
也是从晋献公开始,王子大多在外,使国内卿大夫的权利不断做大。而这些王子却带来了很多强大而能干的异族人才,以晋文公最突出。
晋文公流亡的十九年间,身边的心腹全都是异族,他也正是因为这些人,而稳坐霸主之位。
这些异族人作为霸业的奠基石,一方面推动着晋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蚕食着晋国的君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晋倾公的时候,这种均衡被打破,“六卿”正式架空晋王室,这让他们再还回去,可是难上加难了。
等到了晋定公的时候,“六卿”因为权利纷争,产生内乱,中行氏和范氏在内乱中被诛杀,“六卿”实际上只剩下四家人了。
公元前476年,晋国经历了几任软弱的君王后,来到了晋出公的时代。
此时晋国的大权,已经掌握在正卿智伯手中,他正拖着晋国,走出先王内乱的阴影,而晋出公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打工君王。
智伯权倾朝野,却是个有能力的人。
智伯请示晋出公和周元王,征讨齐国。智伯的这一举动应该是一个过场吧!这两个王公贵族,这会那还有啥话语权!只能说明这些大臣,在面子上还是给足了的。
大败齐军后,沉寂了接近百年的晋国再次举起霸主的旗帜。
随后攻占郑国九城,智伯的威望再次提升,那些脱离晋国的小国,此时有一窝蜂地抱住晋国的大腿。
打了胜仗,按照传统的做法,本来是要奖励有军功的大臣。可当前形式,吴国和楚国早已称霸中原,抢了晋国的风头。
晋国若想再次实现中原霸主之梦,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作为才行。
智伯已经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为了重建霸业,他找没找到了赵家,魏家和韩家。
四个实力强大的家族,坐在一起,感觉空气似乎都要爆炸了。
智伯还是显出正卿该有的气势,就对他们说:“各位同僚,你我同在一个君王手下做事,是不是应该多想想办法,如何帮助君王啊?”
三人纷纷点头说:“那是当然。”
可他们贪婪的表情却出卖了他们的内心。
智伯没有在乎,继续说:“回想当初,文公,景公,悼公纷纷称霸中原,是何等风光。”
三人点头表示赞同。
“可如今,吴国,越国突然崛起,夺去了我国百年的荣耀,”智伯停顿了一下,“我们能这么甘心沉默下去么?”
三人摇头。
“为了晋国再次崛起,再次强大,实现先主实现过的霸主愿望,我们应该有所改变!”
三人面面相觑,心想:你这个老头,想说什么就直说,别拐弯抹角的。
智伯盯了三人一眼,继续说:“我希望,各家都拿出一下点土地,交给国君管理,我智家先带头捐个一万户,你们意下如何?”
此时的智伯,慷慨激昂,十分激动。
原来是为了这样的事。
三人相互会意地看了一眼,心里早已达成一直:现在的君王哪有实力争的中原霸主啊,我们自己没点哈数吗?这不是有去无回的赔本买卖吗?肯定做不了。
的确是这个道理,如今的晋国,并不是六卿给点土地和人就能马上强大起来的。
倘若盲目跟随,献出土地,自家的势力将会受到拖累,保不齐未来会出什么乱子。
可是又挨与智家的强大,韩家最终同意,捐出了一万户给晋出公,魏家知道韩家也捐了,心想:这智家也不是好惹的,我最好小心点,先捐了再说吧!
唯独赵家没有表示,闭门不出。
智伯仗着自己的势力,亲自登门拜访找到赵襄子,问他:“你还是不愿意捐?”
赵襄子挺直了腰板说:“不捐。”
智伯一气之下,就将赵襄子的话告诉了晋出公。这种借刀shā • rén的手法,在春秋时期早就见怪不怪了。
晋出公觉得自己面子挂不住,就同意智家联合韩家和魏家,出兵收拾收拾赵家。
可晋出公自己也不好好想想,他还有面子吗?让他自己去找赵家谈,估计要吓得尿裤子吧!
公元前却455年,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是个聪明人,早就料到自己的处境,也知道自己的军队是打不赢三家的,就带着家眷和兵马,退守到晋阳(如今太原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