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代弟摄政 鲁桓公先杀兄长后毙命(2/2)
反过来说,这打鱼是个多么不起眼的事情呀,为什么会受到大臣的执意劝阻呢?上升到自损身价的高度呢?这就得从当时的礼法说起了。
按照周朝礼制,人和社会分为不同的等级。打鱼这个职业是非常卑贱的行业。鲁隐公不会不知道这种礼法,但依旧要跑去凑热闹,看稀奇。还是跑到距离都城大老远的边境地区凑热闹,身为诸侯,这是自掉身价呀。乃是“公失鱼于棠”。(《左传》)
这一次教训还不够,鲁隐公还要来第二次。
秋天到了,庄稼丰收了,人们都在为入冬做着准备。为庆祝太子母亲修建的寝陵落成,鲁隐公为此办了一场落成典礼,并亲自操刀主持,并跳了一段六佾舞蹈(“佾”大概就是列的意思)。(《左传》)
这又不合礼法了。
第一,鲁隐公虽为鲁国老大,但他继位的时候也想通了,自己是摄政,是帮着太子占位置的,等太子长大了,位子还是要让的。而太子的娘并不是他的亲娘,哪里轮得到他来主持呢!他这不是瞎闹吗!
第二,周朝的舞蹈室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典礼上的舞蹈按照“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的标准执行,他鲁隐公只是一个诸侯,暗地里还是占位子的诸侯,只能跳四佾的舞蹈,却跳可六佾。(《左传》)
冬天,臧僖伯去世,鲁隐公才后悔不已。“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左传》)
当然,鲁隐公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尊重礼法,身在高位,难免会有点小任性,值得理解。
在亲身母亲去世的时候,鲁隐公就表现的极其懂礼法,只是按照庶母礼仪安葬,远远比不上嫡系妻子去世时的排场。
公元前715年,郑庄公因为天子不礼遇自己,找到鲁隐公,告诉他自己想祭祀周公,而不再祭祀泰山,原意拿泰山附近的祊田与鲁国的许田交换。以鲁隐公中立的性格,并未明确答应。(《左传》)
两年后,鲁国联合齐国和郑国,攻打宋国和许国。这是鲁隐公子在位期间难得的几次战争。但是这几次战争中,有一个人履立大功,这人就是公子挥(羽父),这些功劳终究造就了他在鲁国的专权。
之前就提到过,公子挥违抗鲁隐公的命令,私自出兵,联合诸侯国,攻打郑国。由此可以看出公子挥的嚣张跋扈。
一年后,这次的冬天似乎特别的冷而漫长,内殿烛光熠熠,炉火熊熊。鲁隐公正在看书,公子挥不宣而来,一踏进内殿,便屏退殿内侍从。
鲁隐公看着公子挥,放下手中的书柬问到:“你如此神秘,所来何事呀?”
公子挥转身关上殿门,门合上的一刻,吹进一阵寒冷的西北风,公子挥冷不丁打了个哆嗦。他神神秘秘走到鲁隐公身旁,俯身对着耳朵轻声细语:“主公摄政十年有余,国泰民安,百姓富足,朝臣衷心。可如今,太子已经长大成人,是不是让我尽早把他除掉,以避后患。”
烛光下公子挥一脸邪恶,而鲁隐公满脸惊诧:“你怎么能有这么大逆不道的想法,太子当国君,那可是先王的意愿,我不过是代他管理几年。你正好提醒了我,太子确实长大了,我已建好“菟裘”(告老隐退的场所的统称)养老,现在是该让位了。”
公子挥听了这段话,不寒而栗,匆匆告退。回去的路上,他越想越害怕,如果公子允得知此事,定会杀了他,一不做二不休,他干脆直接找到公子允,告诉他:“隐公看你长大了,打算除掉你。我倒是可以帮你忙。”
看到这一幕,是不是恨的人牙痒痒!
不知公子允太过单纯还是怎么,竟相信了公子挥的谗言,允诺他去杀鲁隐公。(《史记》))
过了几天,鲁隐公和往常一样,穿戴整齐,前往供奉尹氏家神——钟巫的园子。为什么会有这么个院子呢?
早年,鲁隐公曾被郑国俘虏,后贿赂了尹氏才得意脱身,于是就建了这么个园子,表示自己对尹氏的感谢。
但这次,鲁隐公万万没想到,就在路上,公子挥早已埋伏了士兵。等到鲁隐公到来的时候,就把他杀了。
住在附近的大臣蒍(wei)氏和往常一样,等着鲁隐公过来借宿。可鲁隐公迟迟未来,最终等来的却是公子挥的军队,白白当了公子允弑君的替罪羊。(《史记》)
当了十一年国君的鲁隐公,为人宽厚,心胸宽广,纷争很少,与大部分诸侯国的关系都比较平和,这也为鲁国后期的强盛打好了基础。可却落个最惨摄政王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
不知道那时候是不是十分流行弑父,弑兄,然后继承君位?
这却成了常态化的事情。
公子允昧着良心,打破天子册封诸侯的传统,并没有请求周桓王册封,就安安稳稳上了台,成了鲁桓公,真是有一颗十分强大的内心啊。
鲁桓公继位后,先忙着找老婆。派公子挥前去齐国联姻,就娶了齐襄公同父异母的妹妹,也是春秋四大美人的文姜。婚后生下一男婴,因为与鲁桓公的生日是同一天,故取名为同。(《左传》)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会见后,便带着夫人文姜来到齐国做客。原本是一场温馨的家庭聚会,却因为一件见不得人的家族丑事,硬生生地变成血色的盛宴。
作为四大美人,文姜的品行不敢恭维。早年,齐襄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文姜就与他保持着见不得人的关系。这活生生给鲁桓公扣了一顶绿油油的大草帽。后来,文姜嫁给鲁桓公,去了鲁国,两人隔三差五见个面,小憩一下。
谁知距离产生朦胧之美。这次文姜陪着丈夫重回齐国,遇见曾经相好,这干柴烈火熊熊燃烧,一发不可收拾。(《东周列国志》:妖艳春秋首二姜,致令齐卫稳纲常。天生尤物殃人国,不及无盐佐伯王。)
这样的大火是捂不住的!鲁桓公很快就被这股火焰烧糊涂了。得知此事后,鲁桓公便责问文姜,文姜见事情败露,只好和盘托出。两人原本以为,坦诚相见,是处理夫妻关系最好的良药,可以让这件事就此打住。
过了三个月,齐襄公再次宴请鲁桓公。
宴席上,觥筹交错间,鲁桓公很快就被灌醉了。
散席之后,齐襄公假让公子彭生帮助鲁桓公登上马车。
鲁桓公在彭生的搀扶下,踉踉跄跄走到马车前,刚登进车厢,一直跟在后面的彭生,忽然掏出一根绳子,套在鲁桓公的脖子上,死死勒住,鲁桓公就这么迷迷糊糊的丢掉了性命。
鲁桓公死在齐国的消息,很快人尽皆知。
文姜埋怨齐襄公的鲁莽,可旧情人几句花言巧语,就把她糊弄过去了,她反而老老实实呆在国外,不回去了。
鲁国人得知,自己的君王在齐国不明不白地死了,当然不干了,就告诉齐襄公:“我们国家的国君,不远万里,到贵国重修于好,却没有回国,这件事究竟该怪罪于谁?影响实在是太恶劣,请求将凶手绳之以法。”
齐襄公可不想将凶手活着交给鲁国,便将凶手杀了,交出尸首来谢罪。
有关鲁国的事,暂且撸到这里,再说下去就没完了,后面还有故事呢!
鲁国也草草了事,推举鲁庄公上位。
打个尾,在周朝的众多诸侯国当中,鲁国既是“宗亲”,又是“名门”,有古话说“周之最亲莫如鲁…”(高士奇),“周礼尽在鲁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