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小霸中原(郑)(1/2)
历史上,郑国是一个建立在西周末年的诸侯国,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可这都是公元前几百年的事情了。
郑国真正的开国君主是周朝司徒的郑桓公。他的好运有多好,霉运就有多霉。
公元前770年,郑桓公为了保护周幽王,死于骊山之下。不,不,不,用“死于”显得太渺小。应当说,郑桓公为保天子而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要说这个郑桓公,担任周朝司徒的时候,掌管两大命脉:土地和户口。这可是两个肥得流油得差事。可郑桓公偏偏不受诱惑,政策上又以安抚人民,促进和谐发展为主,深得老百姓的喜爱。据说《诗经》里《缁衣》就是专门歌颂他的。
郑桓公虽然死的突然,但在死前,还是为郑国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东迁。
为什么他要东迁呢?
西周后期,幽王的精力终日都在美人褒姒身上,这谁受得了?家国大权全部丢到奸臣虢石父手里,国家日渐消沉,社会动荡,百姓怨声载道,各诸侯国也生叛离之心。
在这样的境况下,郑桓公自认无法扭转乾坤,料到乱世即将开启,于是在地图的东边化了一个圈,便携家带口,领着老百姓开始迁移,来到洛阳东边定居,并把重要财产安置在虢城和郐城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桓公寄孥”)
这件事为郑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并带领郑国逐渐走向强盛。
郑桓公死于骊山下,儿子火速继位。
郑武公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合各路诸侯带兵勤王,援助镐金,击退犬戎入侵。
幽王死后,郑武公干脆直接支持周平王,并联合晋文侯,秦襄公一路护送平王东迁,衷心可见一斑。他也因此继承父亲郑桓公官位,继续当着周朝的卿士,与晋文侯一同辅佐王室。
野心也是这样被催生出来。
郑武公一心怀念去世的父亲,对父亲制定的向东扩张的战略计划,坚定执行着。
事实却总是不如眼睛所见到的那样。
郑武公打着辅佐王室的旗号,却暗自为自家谋利。
先灭东虢,再灭郐国,其实是在为郑国开疆扩土,甚至还把自己的都城搬到郐国的旧都。随后,在吞并了周边八个城邑后,版图逐渐扩大,势不可挡。
公元前763年,郑武公又想打仗了,这次想打的是胡国。
但苦于胡国一直处于高度戒备,郑武公找不到攻打的借口。
左思右想之下,郑武公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制订了一个令人防不胜防的作战计划。
首先,郑武公故意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胡国国君,以表示两国的和谐友好,互帮互助。
郑武公这时可是东周的卿士啊,胡国国君一看攀到这么高贵的家族,心里一下就轻飘飘了,戒备心至少减去一半。
郑武公眼看第一步计划已经成功,内心窃喜,接着开始琢磨第二步。他前脚嫁完女儿,后脚就开会问群臣:“各位,你们谁能告诉我,现在,哪个国家可以讨伐了?”
大夫关其思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就:“那就攻打胡国呗。”
郑国公听后,心中一阵暗喜,但不便表露出来,灵机一动:杀了关其思,告诉胡国,岂不快哉。大脑一瞬间的闪烁后,当即将其处死,并对外公布:胡国和我是兄弟,怎么能讨伐他。
关其思何许人也?人家可是郑武公极其宠幸的大臣,因为说了一句攻打胡国,说杀就杀。是否也太儿戏了!
不管儿不儿戏,这事就是这么真实,这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可我们理不理解又有多重要呢?该理解的人理解就行。
这事一直传到胡国。胡国国君听说后,感激涕零,满心认为:“郑武公这人,真是再世父母,实在太仗义了。先把女儿嫁给我,还把反对我的心腹忠臣给杀了,这情义连亲身父母都不及啊,这样的人怎么会攻打我呢?我要是再提防着,岂不受世人笑话。”
于是,胡国天真的放弃了防备,好好孝敬着岳父大人。
谁知这岳父大人翻脸比翻书还快。
胡国国君刚刚放松警惕,岳父就把大军开到家门口了,胡国国君自然没弄明白:“岳父前脚把女儿嫁给自己,跟着就拿刀抹了自己的脖子。”
这郑武公即能打仗,还很会治国用人。
他提出解放“商人”。这些人很会经商,又有技术。周朝灭商后,将他们全部定为奴隶,还是世袭制。奴隶还要世袭,这周朝皇帝也真够狠的。
郑武公充分利用这些人的优势,不知不觉就建立起一个繁华的城市——京。
这也算圆了父亲郑桓公的一个梦吧。
不仅如此,郑武公还努力发展经济,维护与百姓的关系,可为德高望重。
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事业有成,年龄也不小了,郑武功也该谈婚论嫁了。
和谁结婚呢?
深思熟虑之后,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利,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武姜。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家婚礼。
两人婚后没多久就生了两个儿子,这传宗接代的效率也真是高。
郑国后继有人了。
但夫人武姜比较迷信。生大儿子时难产,差点死了,这把她吓的不轻,打心底里很不喜欢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寤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