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桂榜(2/4)
昭博太笑道:“这茂举都三四百年历史了,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贤之微旨,以观其心术。次用策论,以通达古今之事变,以察其才猷。文意根于题,措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材如赋博,持律如诗严,的确是擢拔人才的好办法。”
拿起一个螃蟹掰开,接着言道:“只是,考题连年积累。《鼎元小解》、《锦绣集要》、《蒙正》、《凰榜通书》,历年试题都收录,士子们都快做烂了!考题只能越来越生僻,越来越偏门了。”说着,眉头渐皱,满脸疑惑,“经论中强调儒学只是令人奇怪,我们向来以杨朱为正统。这子舆最不喜杨朱的自私,而杨朱最讨厌子舆的虚伪。不过,提及儒学……是不是宣政院有意的敲打茶陵的斗家啊!”
说起诸子百家,陶子韶嘲讽道:“子舆最是虚伪,当年四方游学,为了劝说权贵,竟连好色,好货,有疾之人都能做圣人,想来真是令人搞笑。儒学不过是为了讨好主家,这些儒生,本来就是替人家做幕宾的,如同摇尾乞怜的狗一样。”
昭博太面带不满,“尖酸刻薄了,儒家倡导仁爱。”
陶子韶不以为然,“那句不是实话?夫子的门徒就是如此。”
昭博太满脸阴冷,“杨朱不是说过吗,大自私才有大公正,儒生何错之有?”
见到二人针锋相对,唯恐失了和气,陈保全赶紧出来打圆场,“二位贤弟切莫为此争执,不管是夫子,还是杨子,皆有可用!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管做什么,都要时有时无,时松时紧,不能执着于一,虽然总说惟精惟一,可时移世易,世上唯一不变的是趋利避害之心,哪有不变的教条?”说着,似乎想起来什么,“对了,你们看的是艾南英编撰的《今文定》《房选删定》这些书吧!”
陶子韶摇头,“不才看的是周钟编撰的《华锋》和《表经》”
昭博太摇头道:“这周钟编撰的书籍,多是儒学,在北地尚可,元越更信艾先生。此人讲解文章,讲审文达意,文章开阖之变,首尾起伏之法,匠心独具。”
陈保全很是无奈,“宣政院倡导儒学,而殿院要求杨朱为主,这上面打架,让士子们真是无所适从。”说着,看着二人,“鄫鄳郡的主考祝贵己倾向于杨朱,这么看来,陶贤弟今年希望更大。”说着有些自责,“也怪愚兄了,考前该告诉你们的,结果忙起来,就把此事忘了个干净,等想起来,却是来不及了。”
陶子韶不自觉的喜上眉梢,昭博太脸色渐渐阴沉,低头思索。
见到昭博太有些沮丧,文德也不再那么难过了,笑道:“昭贤弟十五岁中茂才,可谓天纵之资,不曾想,过去了十一年了,三次茂举,还是无奈落榜。”
陶子韶羡慕的看着文德,“还是你顺坦啊,直接入成均遴贡。我们这些只能是跋千山,涉万水的走过来,当初为了读书……弃家舍业……”本来想说当年的苦楚,觉得气氛不对,举起酒杯,“往事已矣,不提罢了,来,我等敬保全兄。”
“皇领太学和东元学宫的士子也可啊!”文德面露苦笑,带着愤懑,还有丝丝无奈,“保全兄,凭什么他们也可直接参加遴贡啊!我们六大行会每年可是能给元越带来二百万两的赋税,不过换来百名参加遴贡的名额。”
陈保全笑道:“遴贡的太学和学宫士子,不过百人而已,太学士子在皇领,学宫士子在东元,都是凤毛麟角,前程可期,何苦来我们这里拼命。”
陶子韶言道:“就这百人才要命,三年二百名鼎士,他们占去二三十人,加上白犀书院,四五十名额没了,剩下的三千士子争夺的惨烈可想而知了。”
陈保全安慰道:“最后入宣政院的,成为大政公的,可都是层层考来的均士,能走到最后的,也多是这些士子,只要二位考上了,定然是前途无量了。”
“三千士子,多少俊杰之士啊!后学考了六次,也没登凰榜,都蹉跎了快二十年了。”文德沉沉的叹了口气,“当初蒙学时,不过是个六岁稚子,如今都过了而立之年了,家父说了,若不能登榜,也就只能弃了这条路,跟着行会去跑生意了。”说着,问昭博太和陶子韶,“若是今年不中,作何打算。”
“若是不中,就随着文兄去做生意了,人说,三十而立,我也快了,先去做两年的生意,三年后再卷土重来吧!”说着问陶子韶,“可随我们同去?”
陶子韶嘿嘿笑道:“你们喜欢破万卷书,走万里路,北方的风太硬,酒太烈,肉太腥了,我可不喜欢那里的饮食,更喜欢老老老实实的待着。去年茶陵之行,就让身体吃不消了,咱也学学光远兄,没事写写话本,卖给那些士子。”
听人提起这个名字,连陈保全都露出了羡慕敬佩的目光,“要说这个光远兄啊,才是绝顶的人才那,读书能上凰榜,话本写成畅销,作画或丽或淡,作文或精或泛,诗画双绝,七位国色天香的夫人在侧,可真是羡煞旁人啊。”
文德顿时来了兴趣,凑了上来,“哦,说来听听,是什么话本。”
“镜月宝鉴!”陶子韶说完,四人都露出了会心微笑,转而哈哈大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