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补明:明朝的特色——八股文(上)(3/4)
你就说我这么解释有没有道理吧。
我就非要说,这《论语》是当年咱们的至圣贤师孔仲尼给当初中原道上的兄弟们制定的规矩。
咋地你有意见?
对吧,我是考官,我觉得是这个样子,你能咋整?
有种让你爹来咬我。
这些问题就直接导致了很多问题,最直接的就是诗赋的形式比那八股文还要空洞,反正摸不清上面考官的想法。
那就弄点模棱两可,哪儿哪儿都说得通的呗。
所以说到了王安石时期,这位北宋宰辅一口气来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科举的改革。
毕竟经历了五代十国这种掀翻桌子的局面之后,想要重新来点什么也不是那么难了。
所以说,废诗赋,取经义也就成为了八股文萌芽了。
当然了,既然是萌芽那就说民这个阶段和八股文的完整版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他只是规定了考试内容就是四书五经。
但是并没有去规定用什么格式去写。
当然了,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件事情就是,无论是什么时代都有那种闲得蛋疼想要蹬鼻子上脸的。
俗称炫技。
然后八股文的初步模式也就这么慢慢的出现了,用一些特殊的手法去写文章,让这文章看着就更加的精彩,虽然内容上没什么鸟用。
但是你进不如看着好啊。
不过虽然废掉了诗词歌赋这方面空洞的东西,可之前的那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比如我坚定的认为《论语》就是当年孔夫子给中原道上定下来的规矩,而且我还有十足的理由。
比如孔子的体格子,还有动辄带着三千小弟....徒弟给你将德行,你说你要不要怂?
虽然这是一句笑话,但是你不可能否认的就是,哪怕到了现在,对于四书五经里面内容的具体解释仍然是有着很多不同的看法的。
这个东西很难有标准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看到这些东西语言之后的想法,自然也就不同了。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这个东西仅仅是学术研究也就罢了,大家互相讨论讨论。
但是这可是要考试啊,而且还是对官员考核的这种考试。
你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你这不胡扯呢嘛。
所以直到元朝中期,元仁宗终于将朱熹给请了出来,直接将朱熹对于四书五经的注解作为了考试的标准答案。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其原因的确是有二。
第一,那个时候的理学已经和朱熹时期最开始的理学有所不同了,已经经过了一次次官方的改变之后更加的适合当初的皇权朝廷。
第二,所有人也必须承认的一件事情,在那个时期,朱熹对于儒家的注解的确是最全面也是最细致还是最新的那个版本了。
能力在那儿,你说啥都没用。
而在规定了标准答案之后,那么后面的事情也就出来了,那就是炫技容易引起考官的重视。
毕竟这个时候大家的名字已经被糊住了,没有了办法直接作弊那么就只能看文章写下来的高能如何了。
而用各种精妙特殊手法写踹了的文章虽然看上去很像炫技,对于一些名臣来说这也是胡闹。
可你禁不住大多数的考官并没有这个想法,甚至他们本身可能也就是靠着炫技进官场的。
所以,不管是有没有能力的,想要用这种办法写文章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毕竟这么做的录取率是真的高,因为他考官看着这种写法的人,那是真的不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