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明末工程师 > 分节阅读 234

分节阅读 234(4/4)

目录

到了京城各大菜市场门口,李植的密卫们保护在外围,防止官员子弟和士绅冲击发报车。而报社的伙计就开始朝京城的百姓分发报纸。

“看报喽!看报喽!津国公的!讲的是太仆寺藏银二百万,阴谋想让锦州大战战败!津国公率兵问罪!包围京城的事情!”

“看报喽,看了报纸,就明白京城为什么遭兵灾了!”

“不要钱的,看了就知道为什么京城打仗了!”

想控制一个地方的舆论,是非常难的。各地的士绅是各地的地方领袖,是读书人的衣食父母,在当地往往说一不二。而且这些人往往有家丁武装,会明里暗里破坏李植的报纸事业,让读报人不敢出来读报。

李植的报纸想长期控制一地的舆论,往往需要武力护航。

但传播一个消息,说明一件简单的事情,撒播某一天的报纸,却是简单的事情。尤其在十六万边军包围京城,百姓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的时间点上,用言简意赅的报纸散播一个事实,就像在干旱的树枝里点了一把火。

轰一声,火焰就会烧起来。

士绅们消息灵通,知道李植为什么率师包围京城。这次讨伐李植完全是正义的,仇恨李植的士绅们当然不会把这个事实宣传出去。实际上,此时的京城散布着各种谣言,什么李植造反,什么李植要清君侧,什么十六万边军要弑君,各种各样。

这些消息,百姓们基本上是不相信的。津国公一直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而且商人出身素来野心不大。怎么突然间就造反了?而且津国公和各地征调的总兵们也不熟,怎么一下子就把这些人全网罗起来一起造反了?

这串通一气的速度,也太快了点。各个本来不认识的总兵团结起来干谋逆大事,怎么利益分配,以后怎么分座次,甚至怎么瓜分这个国家,打完锦州大战半个月时间就全部达成默契了,全部互相信任了?怎么看都不现实。

而且十六万边军陈兵京郊,也并未攻城,不像是造反。

谣言大多是假的。

那真相是什么呢?百姓们不知道,却急于知道。

在京城免费派发的,像是久旱天落下的甘雨,让百姓们眼睛一亮。虽然百姓们大多不识字,但京城里读过书的人不少,哪条街上没有十几个识字的?没有几个账房先生?只要抢下一份,拿着报纸去找这些识字的就是了。

这些没有功名的识字的,绝大多数也是贫寒出身。虽然这些识字的大多有些优越感,和士绅们走得近些,不太愿意为百姓读报。但只要十个里面有一个人把报纸的内容说出来,百姓们就能知道真相。

一般的报纸内容不涉及百姓切身利益,除非是大规模念报人口口传播,否则很难把报纸的内容传到各家各户。就算有一、两个念报人读出内容,传播也仅仅到此为止。所以士绅们很容易控制。

但此时情况不同,对于遭兵灾的京城百姓来说,此时真相是急于知道的,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只要有一个读书人把报纸上的消息告诉给百姓,百姓们就能口口相传,把这个致命的真相飞速传播出去。

听到李植办报人的吆喝,百姓们一个个拥了上来,抢夺报纸。办报人们在京城分成五十个点一份一份地分发,只用了半个时辰,就把十万份报纸全部发了出去。

有零零星星的士绅子弟出来阻挠报纸传播,都被李植的密卫放倒在外面。等到听到消息的士绅们渐渐反应过来,有组织的出现想阻止报纸传播,报纸已经全部发出去了。李植的人员脚底抹油,撤了。

很快,就有个别热心的识字者为百姓读了报。然后百姓们口口相传,将报纸上的内容传播了出去。

十六万边军为什么围城,为什么如此义愤填膺,围城不攻有什么诉求。锦州大战为什么本可以不战而胜,太仆寺藏匿银子有多么恶劣,津国公率兵围城要杀哪些人,这些真相像是一阵风似的传遍了全城。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