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3(2/2)
众总兵听到这话对视了一阵,心里都在说这李植好狂,打死两千多清兵说“不足挂齿”。那片功未立的其他总兵算什么?
不过想起李植前些年在范家庄、青山口动辄擒斩万人的战绩,众总兵又觉得两千清兵似乎对李植来说也不算什么。这个李植的兵马战力,实在太妖孽。
众人寒暄了一阵,便往塔山城中行去。
塔山城不大,是个周长四里的小城。此城位于宁锦防线中段,是战略要地,城池筑得高大:城墙高一丈七尺,共有垛口一千五百三十七个,全城有敌楼十七座,四座城门皆有瓮城。城外有护城河有三丈多宽。
众人行到城门口,锦州前线监军张若麒、辽东巡抚邱民仰等文官站在城门口,迎接洪承畴和李植。
张若麒一看到洪承畴,就拱手说道:“督臣终于来了,如今我等十余万大军汇集塔山,可以直往锦山,和东奴决一死战!”
听到张若麒的话,洪承畴脸上一黑。
锦山要援,但什么时候援,怎么援,都还没有定论。这个张若麒上来就催促洪承畴直捣黄龙,似乎对解除锦州危局急不可待。他这一句话,算是越权了。
洪承畴暗自思索:张若麒是天子派来的监军,难道天子筹措兵饷粮草困难,也有催军战的意思?
洪承畴翻身下马,朝张若麒说道:“监军所言有理,只是鞑子狡猾,我等如何救援锦州,还是要从长计议,不可轻言突进!”
张若麒不曾在军旅中待过,并没有作战经验。听到洪承畴的话,他嘿嘿笑了一声,便不再和洪承畴争论,转而走到李植跟前。
“兴国伯在笔架山大破鞑子贝勒杜度,当真是威风!”
李植贵为兴国伯,手上又握有不世强兵,地位和其他总兵大不一样。李植骑马跟在洪承畴身后,隐隐有和洪承畴分庭抗议之势。张若麒和洪承畴打完招呼,立即就上来和李植说话。
李植跳下马来,笑道:“监军过誉了,不值一提!”
张若麒嘿嘿笑了笑,说道:“锦州被围数月,危在旦夕,还要靠兴国伯奋勇杀敌,破开敌围!”
李植见这张若麒又暗示要全支援锦州,哈哈一笑,没有答话。
辽东巡抚邱民仰等文官又上来和洪承畴和李植等见礼。一帮人寒暄了一阵,才往城内走去。8
第四百四十五章十万
进入塔山城,众人走进了塔山分守参将的参将府。这参将府是塔山城中最大的建筑,如今被洪承畴临时充为指挥部。
进入大堂后,洪承畴坐在中间。李植坐在左首,基本上和洪承畴并列而坐,只稍微居于下首。监军张若麒坐在右手靠下的位置。张若麒下面坐着辽东巡抚邱民仰。其他的总兵则依次往下坐。
一众总兵中,除了李植便以曹变蛟的官位最高。他是正一品左都督,太子少保。他有心和李植亲近,抢在众人前面坐在李植的旁边,坐在一众武官的最前面。
众将入座后,洪承畴让人取来了那张大地图,铺在大堂地面上。看了看左右诸将,洪承畴问道:“哪个来说说如今的情况?”
辽东总兵王廷臣拱手站起,说道:“督臣,某来说一说!”
洪承畴点了点头,说道:“好!子冠来讲!”
辽东总兵王廷臣指着地图说道:“如今我大军集结在塔山,有十一万人。塔山距离北面的杏山城一百里,杏山往北五十里是松山城,再往北五十里是锦州城。塔山距离鞑子大兵围困的锦山城二百里。”
“我军在杏山有二万人,在松山有一万人。”
“清军目前派三万兵马在围困杏山,攻打甚急,杏山兵马屡次派人来求援。不过杏山城中有支撑一年的粮草,短时间内守城似乎无忧。我等不知道杏山之围是否是清军诡计,一直没有分兵支援。”
“清兵在松山和锦州之间的大笔山挖壕建墙,修筑工事。大笔山是松山往锦州去的必经之路,我军若要解除锦州的围困,必须通过大笔山。如今此山已被鞑子修成一座大堡垒,难以攻打。”
听到王廷臣的话,众人都皱起了眉头。鞑子围点打援,布置很有章法。如今明军要解救锦州,就必须攻打鞑子修筑的大笔山工事。仰攻工事本来就是难事,何况鞑子兵马战力强于明军,明军以弱攻强,更是艰难。
狡猾的鞑子,不但让明军跋涉千里来辽西和清军决战,而且反客为主,逼迫明军攻打清军的堡垒。
王廷臣看了看脸色不好的众人,缓缓说道:“斥候回报,近日鞑子不断增兵辽西,如今在辽西清军至少有十万人。”
听到王廷臣这句话,洪承畴和从宁远赶来的诸将勃然变色。
清军又增兵了。
七万人和十万人,大不一样。
大明从各镇抽来增援锦州的兵马只有十四万,加上本地的关宁守兵,也不过十九万人。明军战力比不上清军,机动力也不如清军。十九万人要分兵守城,还要攻打清军在大笔山的堡垒,兵力一下子紧张起来。
洪承畴吸了一口气,看着地图沉吟不语。
李植听到王廷臣的话,倒是没有什么吃惊的。清军虽然人力不足,但征服了蒙古和朝鲜之后,出动十万战兵还是绰绰有余的。自己这边有八总兵的正兵十三万,加上虎贲师的一万五千强兵,对上十万清军应该不落下风。
辽东巡抚邱名仰拱手说道:“督臣,如今无论如何,我大军该挥师北上,解除杏山的清军围困。”
洪承畴点了点头,说道:“在塔山修整二日,我大军便北上杏山,解开杏山之围。”
曹变蛟拱手说道:“督臣,此战不是一朝一夕可胜,势必要打几个月。此等大战,最重要的就是粮草。我大军当紧守粮道,确保后路不被清军截断。”
洪承畴有些不高兴曹变蛟的话,曹变蛟这话说的,仿佛洪承畴不知道粮道重要似的。
曹变蛟说完后,洪承畴沉默了许久,才缓缓说道:“本督自然知道粮道的重要。此次大兵所需的粮草,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来源。我大军在大笔山攻打东奴堡垒时候,只需要守住杏山、塔山诸城,就能力保粮道通畅。”
“我调集五万本地关宁守军,放弃大、小屯堡,入驻宁远、塔山和杏山防御,如此可万无一失。”
洪承畴说的关宁守军,是驻扎在关宁防线大小屯堡中的营兵。这些营兵归属于关宁军体系的大小参将、游击和守备,战力虽然比不上各总兵的正兵营,但人数众多。洪承畴不愿意将战力出众的十四万正兵用来守城,自然就选择了调集这些本地守军来防卫诸城。
如果清军真的越过明军主力来攻击后方城池,有本地守军支撑几天,前线大军可以回援。
至于松山城,攻打大笔山清军堡垒时候,松山城就在十几里之外,救援容易,稍微留驻一些兵马就可以守住。
听到洪承畴的话,众将思索了一阵,都觉得这样的安排比较妥当。
曹变蛟似乎还有话想说,但看着洪承畴不快的脸色,他最终没敢有开口。
王廷臣站起来说道:“督臣,如今大军已到。末将愿做前锋,率麾下一万五千人支援杏山城,解开清军围困。”
洪承畴闻言笑了起来,大声说道:“子冠胆略过人,可以做我大军前锋。我大军修整二日,子冠便率军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