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青铜大炮(1/2)
许昌城下,黄沙滚滚,四匹挽马拖着一辆两轮马车,载着硕大一口铜钟。
“再加两个沙袋!”伙夫大喊道。
五十斤一个的沙袋堆到车上,车辙一下子陷到泥土里。
老板皱了皱眉头,这不是什么好兆头。“军爷。”
“叫兄弟。”
“是!这位兄弟,他们摆得不对,我这车绝对能装一千斤不陷车!”
白衣男子没有责怪他的意思:“没关系,就按一千斤计算吧。”
一千斤的车子会导致行动困难,这就是临界值了。金坷垃听完报告,示意手下辛苦。
如果临界值是500公斤,那么火炮整体重量不得超过400公斤,只有这个重量以下才能在四匹马拖挽的情况下保持机动性。但是炮车本身就要一百多斤,留给炮管本身的重量还要打个折扣。火炮重量不得大于320公斤。
这是一道很难的数学题。简单来说是这样的:
火炮的射程取决于炮弹的重量和速度,身管越长,装药越多,射程越远,但意味着火炮身管要加厚。如果适当加大口径,使用更重的炮弹,射程和威力都会增加。比如六磅炮的威力就远远大于四磅炮。
摆在金坷垃面前的问题就是这个最佳口径是多少?膛压和管壁厚度的关系是什么!这个年代发明微积分的牛顿已经死了,而中国人竟然还不知道牛顿三定律。
叮咚雨水顺延而下,敲打着门廊。不敢大意的金坷垃用了一个笨办法,先测量320公斤青铜合金的体积,然后在图纸上画出满足这一体积的空心圆柱。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设计一门加农炮绝对是让人发狂的事情,很多细节只能凭着直觉画。而且管壁和火药量的关系金坷垃自己都不懂,所以画下来就要打。
“画加打”模式在新中国前三十年里非常流行,因为那年月理论有限,激情倒是很不缺。
白莲教铸了三门铜炮,长的口径略小,短的就粗一些,不过大体上接近。
第一门炮口径大约75mm,发射4斤铁弹丸,标称4磅野战炮。
第二门炮口径大约80mm,发射5斤弹丸,标称5磅野战炮。
第三门炮口径大约84mm,发射6斤弹丸,标称6磅野战炮。
试验规则很简单,逐步加大装药量,测量射程,直到炸膛为止。试验要验证两个变量,320公斤的青铜炮什么口径比较合理,还有大炮管壁和火药量有什么关系。
金坷垃先以炮弹重量六分之一药量发射,也就是半装药。金坷垃认为,三门火炮会打出三种不同的弹道趋势,重量轻的炮弹减速快,但初速应该会高一些,而重的炮弹速度会比较慢,但存速性能好。这样一来,在炸膛之前,这三门炮在图上画出来的点应该遵循如下规律:小型火炮弹道笔直,但距离稍远就会下坠,成一条前长后短的弧线;反之大型火炮弹道弯曲更接近于抛物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