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刘氏的烦心事(1/2)
大历朝,晓金村。
已是腊月初一,冬天的早晨特别寒冷,都说“人穷穷在债里,天冷冷在风里”这话一点也没掺假,这几天虽未开始下雪,可河面上的冰早就已经结上了,地里原本松软的泥土现也冻的硬邦邦的。
刺骨的寒风更是实实在在的往肉里扎,与平日不同,村道上来往的行人少了许多,偶尔有那么一两个,那也是用厚厚的棉巾包住了头脸,只露出灰蒙蒙的双眼,都行色匆匆不带丁点停留的往目的地赶去。
村口有两棵老槐树,大约有百来年的树龄,粗壮的树干得需好几个成年男子手拉手才能围抱的过来,村里的老人都喜欢称其为“兄弟树”。两棵树相差不大,该是先人在同一时期栽种下的,之所以会称为兄弟树,那是因为经过漫长的岁月那两棵树早已紧紧挨长到一起了,树枝相互交错着,宛如一对相拥着的兄弟一般。
一树百获,夏日农闲之时,老槐树的大树荫就成了村里人歇息纳凉的好所在,大树底下时常聚满了人,男人们吸着旱烟唠着地里的农活,而妇人们则边纳鞋底边互话家常,娃儿们在一旁嬉戏玩闹,凉风徐徐,惬意非常。
整个晓金村共有一百多户村民,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村落了。全村基本分“张”和“周”两大姓氏。张姓人是地道的晓金村人,他们老祖宗的根就长在这里。而周氏族人则是几十年前从千里之外的南地迁居过来的。
三十多年前,广陵安靖王突然举兵造反,因事出突然,朝廷一时未有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当时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由南而上连破好几座城池,京都岌岌可危。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保护国家不被颠覆,时为禁军统领的太子李喆主动请缨出战。
太子李喆有勇有谋,朝廷大军在他的带领下一路所向披靡,节节胜利。次年年初,叛乱就被平定,所丢的城池也都被一一收了回来,叛军余孽均被绞杀。
受战火影响,好多百姓不得不逃离家园,背井离乡的去寻求一线生机。
当时周氏全族也随着难民流举家逃难,周氏是个大家族,有族人三百之多,历来战争都是残酷的,逃难的路上,难民不单要想法子躲过敌军的杀戮,还要防备其他流民的抢夺。好在周氏族人够团结,加上族老们带领有方,使得族人们避开了许多凶险之事,整整四个多月的颠沛流离,他们周氏族人无一折损,这也成了日后族人们最引以为傲的谈资。
战乱结束后,逃离家乡的难民开始陆陆续续的返乡归家,可大多数人对于去留都难以抉择,先前逃难几乎耗光了他们的精力,何况返乡路途遥远非常,他们都不想再折腾了。
正在难民左右为难之际,朝廷适时颁发了安民令,让各地衙门统一安置那些不愿归乡的难民,元康帝还着户部拨下数万两赈灾银子,由当地县衙按户发放到难民手中,作安家之用。
紧接着朝廷又开始鼓励百姓们开垦荒地,且所有新开垦出来的田地都可免赋税五年。
如此优渥的扶民政策让好多犹豫不决的难民都放弃了归乡的打算。
周氏族人也不例外,领了安家银子后,便在距离云河镇不远的晓金村安顿了下来。
从此,造房垦荒,勤耕细作,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周氏族人在北地也算彻底的生根了。
此时,村东头的周向东家气氛有些紧张,上房堂屋的大门紧闭着,几个年长的族老正在屋内商议着事情,周向东是周氏宗族的族长,因族中还未建有祠堂,故此每次族里有个大事小情什么的都会直接到他家来商议。
刘氏搓着手中的麻绳,时不时的抬头望向堂屋那边,刚才她借着送炭盆的由头进去了一趟,可还没等她开口说些什么,就又被自家老头子给赶了出来,她心中万般气闷,这死老头规矩一向大,说什么族中大事还轮不到她一个女人家来参和。
要按她平时的性子,她才懒得往前凑呢,可今天这事关乎她的娘家侄女,这让她怎能不心焦,侄女刘莲芝性子软,如今侄女婿又病在床上,分家得来的那些银钱差不多都花在请医问药上了,眼看着周富贵一家就要启程往京城去了,刘氏想让老头子和周富贵说一说,看看能不能把侄女婿一家也给带上,再不济多留下点银子也是好的,不然侄女婿真要有个好歹,让侄女一个女人家带着几个孩子怎么活啊。
话说这周富贵和王氏做的这叫什么事啊,这不是生生的把人往绝路上逼吗,唉!真真是急死个人。
小孙女踮着脚尖把手中的半个鸡蛋举到了她的嘴边,刘氏下意识的咬了一口,嚼了嚼,蛋黄的香味瞬间在齿间弥散开来,刘氏回了神,见是自家乖巧的小孙女,心里的烦燥缓和了些许,她丢开手中麻绳,楼过小娃儿,往她嫩白的小脸蛋上亲了亲,嘴里还念叨着,我家乖囡囡可香香的哩,逗得小家伙咯咯的笑个不停。
旁边大儿媳张菊见了,忍不住撇了撇嘴,呸!一个丫头片子赔钱货,婆婆居然还当她是什么宝似的,自己可是给老周家生了三个孙子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