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七万对十万(2/4)
瑞雪丰年,鹅毛大雪覆盖在整个皇城,外城的修建工作早已经停了下来,川蜀关中的粮食,运往西北,江南。
辽东所剩无几的粮食,艰难的支撑着帝都的运转,而帝都所存的粮食,悉数运往了北方,大雪已经覆盖了整个北疆,北伐大军依然没有返回。
场追逐战,非定点防御战,大明的军队在冰雪满天的草原上,寻找着鞑靼瓦剌的足迹,期望一举将其击溃。
方世玉站在养心殿的门口,看着眼前的鹅毛大雪,伸手接着雪花,轻叹一声道:“可难为北方的百姓了,这么大的雪,可要如何是好。
方世玉面色沉重,古代的木材,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烧得起的,哪怕是方世玉提高了官员俸禄,依然有许多官吏没有烧木材的财力。
在北方,一捆木材能卖到七贯宝钞,价格直追粮食。
“殿下,景次辅和解次辅来了。”
方世玉正裹着大袄,在院子里望着雪花,脑海中臆想着北疆战局,相较而言,辽东已经稳定,李景隆也踏上了回京的路。
年关应该就能抵达京师。
邓铭在辽东充任总兵,督办辽东剿灭兀良哈的任务,兀良哈已经跑到了黑河的深山老林中想要找到他们,并且剿灭,相对而言,还是非常困难的。
听到卫宏才的声音,方世玉心中狐疑道:“这个时候,他们来干什么?”
微微一怔,轻轻点头道:“来了便让他们进来吧。”
乾清宫的宫门封锁紧闭,随着方世玉的话音落定,卫宏才给边上的两个小太监使了个眼色,很快,解缙和景清走了进来。
躬身作揖道:“参见殿下。”
二人异口同声的说着,弯腰鞠躬。
方世玉拍了拍手,将手上的雪花甩掉,随口说道:“免礼。”
“有什么事情,进屋子说吧。”方世玉看着两个还穿着单衣,虽然里边裹得很厚,但这北方的天气,着实让人受不了。
更何况,景清和解缙本就是江南人,更是受不得这北方的严寒之气。
迈步进了屋子,方世玉站在大厅,对一旁的卫宏才说道:“去,把火炉点着,这屋子里也忒冷了些。”
“诺!”卫宏才赶忙走出正宫,去到偏殿,取来黑煤球,干柴,就在乾清宫的大厅中,生起火炉。
随着炉子被点燃,屋子中的空气渐渐暖和起来。
方世玉这才坐了下来,看着不远处的景清和解缙,出声询问道:“你们两个一起来?是有什么事情吗??现在可以说了!
“回禀殿下,奉殿下口谕,太祖实录已经编著结束,历时四年三个月,特来复命。”说话间,景清从衣袖中取出一份文书。
双手上呈,递给了卫宏才。
当卫宏才将文书转送到方世玉的面前时,方世玉只是笑了笑,看着文书里的说辞,开口道:“都写好了吗?”
“写好了,只是有一件事情,微臣一直不知应该如何记录下去。”
景清耸了耸肩,他已经坐到内阁次辅的位置上,有着绝对的权力,位极人臣,他想要的,也不是更高的权势,也不是无数的财富,或许只是想让自己心安一些。
站在大厅同内殿的交汇处,躬身说道。
“给两位阁老赐座,有什么事情,坐下来说!”方世玉开口道。
很快,卫宏才带着两个小板凳,放在了景清和解缙的身边,景清从东宫就跟着方世玉,是方世玉的秘书处长。
新朝内阁,虽然不是首辅,但圣宠不衰,反倒是解缙,跟着方世玉的时间便短了些。
方世玉道:“仔细说吧,我听听,是什么事情!”
嘴上虽然如此说着,但方世玉的心里,对于景清不知如何写的那段,心中已经多多少少有了一点答案。
“自吴元年开始编撰,洪武元年,至洪武二十八年,应太祖皇帝之所言行举止,圣谕,册封,诏书,初年政策晚年改革,日临群臣,后宫妃嫔,事无巨细,悉数抄录。”
“奉殿下口谕,一切务真求实,凡能查到相关问安,皆以实情为准,将洪武朝时期,太祖皇帝之威严神武,尽力还对于老爷子的太祖实录。”
方世玉还是要求务实求真的,相对而言,明实录还是要比明史的可信度更高一些。
除了朱棣和朱元璋这段实录经过大量删减改版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过多出处,毕竟是亲身经历者参与编写的。
至于明实录中说的,朱元璋说朱棣又天子之姿,这不是朱棣用来美化自己的,又是啥?
而方世玉力求尊重事情的真实,哪怕是包括郭恒案,空印案,胡惟庸案,以及余波而死的李善长。
这个世界上,朱元璋已经死了,没有人能比方世玉更知道,这三大案和最后余波的杀戮中那些不为人知的隐晦之而关于李善长被赐死的事情,方世玉也是按照老爷子亲口说的,太祖崛起微末,李善长被郭天叙用两个女人就收买的事情写了进去。
李善长明知胡惟庸有反心,不顾君父安危,闭口不言,面对洪武新政,竭力反抗抵挡,他不死?谁死?
至于胡惟庸案?只要大明朝还存在,就没人能给他翻案,也没人敢给他翻案!
“那你说的,不知道如何编撰的,是什么地方?洪武二十八年发生的事情?”方世玉打量一眼景清,开口询问道。
景清尴尬的点了点头,原本这种事情是不应该问的,也不能问,整个太始朝的臣子们,乃至天下的文人士子,所有人都将这件事情当做了心中的一个秘密。
没有人敢说出来。没有人敢说出来。
更没有人敢将这件事情,拿出来议论议论。
方世玉笑了笑道:“除了宦官,还没有因言获罪的,说吧,你是如何想的!”
宦官因言获罪的事情很多,一句话说错了,杀身之祸都是轻的,这也是方世玉为了控制宦官乱政的方法。
严苛的防范着。
景清道:“微臣自是相信,只是自洪武二十八年后,太祖高皇帝便谁也见不到,居于南宫,殿下要务真求实,微臣很难办。”
景清一脸无奈道。
他自然是相信朱标登基前发生的一切,都是朱元璋手安排好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的通顺。
可既然要务真求实,终究还是要有物证人证,光靠方世玉嘴巴说,虽然也可以这样写,但却是将明太祖实录的可信度,无限降低了。
“太妃娘娘就在仁寿宫了。问问太妃娘娘,不就知道太祖皇帝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吗?还有,李传习在南京给太祖皇帝守陵,他们都是经历者。”
“有什么问他们去吧,这段事情。我不发表任何言论。”方世玉耸了耸肩,好家伙,他来说这件事情,那只能是越描越黑。
而这个世界上,也并非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做这个证人
“朱楠和大长公主的母妃,朱元璋的贴身太监李传习。都可以作为人证来说一说,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了,徐辉祖,常升,蓝玉,在他们的列传中,都可以找到这件事情的经过,到时候你们自己问问他们就好了。”
方世玉无奈道
景清拱手道:“微臣谨记。”
“嗯,解大学士,有什么要说的吗?”方世玉看了一眼解缙,出声询问道。
解缙道:“殿下,景清的明太祖实录修好了,微臣从洪武二十七年,被殿下召见,进入翰林院修编天下书籍汇入册。”
“历时七年,已经抄录完了,其中包含二十三史,天文地理,排兵布阵,文化传承,诗词歌赋,经史子集,道经,释庄,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星象(天文)文学等等。”
“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所有抄录,均按照原著整部,整篇,一字不差,一字不落,全书共两万三千七百六十六卷目录七十五卷,共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册,全书近五万万字。”
“按照太祖高皇帝的旨意,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均随字收入刊载,全书分门别类。”
“上至先秦,诸子百家,下迄大明初立,九千余种古书资这么多的东西,汇编在一本书上,殿下,微臣愚钝,不能明太祖高皇帝之深远顾虑。”
“这本书,一个人这一辈子,都不能看完,更别说理解每种了。这对国家而言,又有何益?”
解缙一脸无奈的看着方世玉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