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进攻东察哈台(4/4)
“有两千一百五十万人丁,汇聚于长江中游,湖广之地余者,大多分散在,关中,山东,中都,等地。”
“黄河以北,三关(内三关)以东,山海关以西,全直隶地区,有口不足一千五百万。”
“其中,一千五百万中,又有七百三十余万,汇聚泰安。”
“人口分部,及其不均!”
夏元吉忧心忡忡的说着,江南地区繁华,真的是繁华,哪里的人也多,比之腥膻四百余年的燕云地区,现今的直隶地区,好了太多太多。
若不是朝廷有大工程在北方,这里的人口,怕是还没有千五百万呢。
整个黄河以北,不算山西地区,只有一千五百万人口,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方世玉道:“这个没关系,户部多想一想,如何保证北方子民的就业问题,田亩丈量也要贯彻进行,分皇庄田亩同北迁子民。”
“北方经济好起来,人口自然就会多了。”
方世玉硬着头皮说道。
朝廷的重心确实放在了北方,但哪怕是朝廷在如何使劲,这北方的经济凋敝了四百多年,没有三五代人的努力,想要尽可能达到南方的速度,根本没有可能。
夏元吉道:“殿下,泰安府的兴建工程在有三年光景,就要竣工,届时,泰安府的工匠,民夫,将有三百万人丁无业。”
“被迫只能返回家中务农,而这些人,家中妻儿,照顾三十亩田,虽有些吃力,却也可得所获。”
“壮劳力卖力气赚钱补贴家用,已经成为共识,只是朝廷,已经没有什么大工程能供给数百万人就业。”
夏元吉出声询问道。
虽然泰安府的兴建还有一段时间,但这和他夏元吉没关系,夏元吉要管的,是天下人就业问题。
是否能满足需求。
整个大明的人丁迅速爆发,再过十五六年,新一代的劳壮力,迫切需要岗位赚钱的时候,朝廷没有规划,没有项目。
这几百万,乃至千多万壮劳力,就是个定时炸弹。
大明朝廷虽然对民间报刊,话本,琼瑶,进行一定的删减,美化朝廷,但这不代表可以靠着精神粮食就能让这么多人安分下来。
朝廷大力扶持商业发展的同时,普及教育,虽然不做愚民教育,但也不能让这些人闲下来。
毕竟人一旦闲下来了,这想法也就多了,难免会出现乱
方世玉意味深长的点了点头道:“就业问题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暂且先扩充官窑招募人数,冶炼人数。”
“另外,对矿山进行勘测,加大力度对辽东和交址的移民。另外,户部可以让地方县,府,官吏对境内的子民进行就业帮助。”
修桥铺路,城池扩建,维修,黄河治理,都要大量的人丁做支撑。”
“先撑个几十年吧。”
方世玉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扩大朝廷招标项目,地方城池扩建,维修,大量的财力投入进去,应该可以将大量的人丁捆绑起来。
至于说其他的,等到十几二十年后,大明真的养不下这么多人了,而那个时候,大明也已经将东胜神洲探索的差不多了。
移民统治,势在必行。
乃至于,整个东胜神洲,方世玉都要自己吞下来。
夏元吉躬身道:“户部的二五计划,将针对直隶地区的商贸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尽可能在民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争取在直隶地区,直接,间接,在二五计划中,创造百五十万个就业岗位。”
“不过,除此之外,户部的一五计划,税收增长额度,上涨百分之五十,同比洪武二十八年的税收总额,五十三万万贯宝钞,上涨至太始四年的七十八万万贯宝钞!”
“江南一地,贡献经济增长占全境的总数三分之二!”夏元吉给出了一个恐怖的数值。
大明朝廷在洪武二十八年的总税收合计宝钞为五十三万万贯,而到了太始四年,今年的总税收合计宝钞为七十八万万贯。
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江南一地就贡献了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可见,江南虽然不在是帝都,但其商贸的繁荣程度
“北方已经不在适合种蚕养桑,户部还是自己找突破口吧。”方世玉一想到江南的增长这么高,心里就烦躁的很。
这并不是代表方世玉不喜欢江南,相反,没有人会不喜欢温柔乡的。
可这一个江南,四个布政司,就抵上了大明一京十一布政司的增长,甚至还高。
过于偏激化。
夏元吉心中犹豫,开口道:“殿下,微臣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若是说好办法,就是在漠南草原进行畜牧。”
“如今漠北部落,已然不敢南下半步,若是朝廷大力在漠南草原,养马牧羊,非但可以保证朝廷的战马充足。”
“也能保障北方的肉食供应,而微臣认为,除此之外,朝廷应该在北方,兴建更多的官办有司。”
“其中,火器制造局,造船厂,不能没有,火器制造局,尤为重要。扬州府的火器制造局,就业工人七万余,间接在火器制造局务工者,更是高达数十万。”
夏元吉早就对火器制造局和造船厂眼馋了。
南方已经有两个火器制造局了,南京制造局,扬州制造局,而北方还没有呢,如果北方能兴建一个规模更大的制造局。
至少可以直接提供十万人的就业问题,并且间接解决百万人的农闲务工问题。
方世玉道:“火器制造局的选址,不要放在京城百里之内,至于造船厂,你认为建在哪里合适?”
“回禀殿下,造船厂的话,微臣思虑良久,没有比旅顺卫更适合的了,而且朝廷迁都后,渤海湾内,必然要有朝廷最强的水师舰队护卫海湾,以防海外敌军来攻!”
“海军水师驻扎在直沽口,遮天蔽日的舰队,因此直沽口并不适合作为船厂,旅顺卫临近大海,又是扼守渤海湾的要地。”
“从哪里兴建船厂,同时可以招募更多的子民百姓,前往辽东落户,分田,务农!从而可达到移民效果!”
夏元吉说罢,方世玉看了眼郑赐道:“工部什么意见?”
“回禀殿下,微臣没有见解”郑赐面色坦然,能拿到大朝会上说的二五计划,当然是他们在小会上都做好决定的了。
只是最终还要方世玉的首肯而已。
“既然如此,那户部的二五计划,就照此吧,我加一条,二五计划,提高移民到交址布政司的数量,二五收官之前,交址人丁不能少于四十万!”
夏元吉应声道:“微臣遵旨!”
移民交址,户部早在两年前就做好了规划,用什么方式引诱,用什么办法让百姓心甘情愿的移民交址。
这对于他们,根本就不算什么大事。
方世玉道:“户部结束了,礼部说吧!”
陈迪应声出班道:“启禀殿下,一五计划中,礼部共计建立官学,四千三百余座,其中启蒙院校,一千七百余,私塾院校八百九十六间,县学院校五百六十七间,府学院校四百余,另建设女学院校,六百余!”
“教师配备尚有空缺,但基本已经完成,唯独云贵地区,十万大山,鲜有人往,纵然礼部提高薪资待遇,也没有多少人应召。”
陈迪一脸无奈的说着,他作为礼部尚书,主管教育外交,而大明的外交?就是没有外交。
第一个五年计划,礼部的指标是建设四千座大小院校,并且配齐教师力量,而院校建的多了,老师跟不上节奏,也不算太大的事情。
只是奈何,这云贵地区,十万大山,莫说江南秀才,便是北境的才子,都不愿前往那十万大山中去任教。
哪怕朝廷对云贵地区的剿匪行动是最深刻,最贯彻的,十万大山的土匪,不能说已经销声匿迹,与世长辞,但数量上绝对少了七成还多。
方世玉道:“这确实是个难事,怎么让人去那边任教,首先薪资待遇的提高,只是基本的,礼部这样办。”
“发布文书,广邀天下功名于身者,前往云贵任教,只要任期达到十年,朝廷负责调任地方,最高可升迁镇卫官员。”
“优异者,可考虑保送南京国子监!”
方世玉也是木有办法啊,人家不愿意去,除了给利益引导他们去,教导十万大山中的子民百姓,靠着刀枪架着,肯定是不行的。
陈迪连忙开口道:“殿下,国子监每年招生都是有限额的,南京国子监每年招生只有五百额度!”
“若是十年后,数万教俞进入国子监,那朝廷应该如何应对?”
“而且,微臣认为,教俞本是启蒙,为人师表,却只追逐利益,便是有人去了云贵任教,他们也未必会如何用心,大多数都是为了保送国子监罢了。”
“教不严,师之惰,为了利益而去的人,岂能尽心教导!”
陈迪明确的反驳了方世玉用利益引导的方法,他已经是位极人臣,从一品大员,六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