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1/1)
“可不管他们是那一学派,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认清和接受南北统一,关内关内统一的事实,如何理清前朝灭亡和国家灭亡,文化灭亡的关系,如何分清满汉,当然,有识之士最思考的是,如何救‘国’。”
国,是哪一个国?弘晙阿哥听明白了,小眉头一皱,
他去一趟安定书院,多少感受到那份完全不同于国子监的学术气氛;和王先生、杭世骏一番接触,又出去深入民间,多少感受到江南人,江南文人对朝廷的排斥心理,隐隐约约的那种不认同。
弘晙对玛法和前朝一样实行八股科举,很不乐观。
“玛法你也认为,八股文章可以把南北,关内外,全大清人的心,统一吗?”
亲玛法乐呵,“我们的弘晙阿哥不认为吗?”
弘晙阿哥摇头,眼神清透澄澈。
“弘晙认为,八股文章,并不能让大清和大明一样收拢天下文人的心。玛法用人,主要是根据忠心和能力,可是在汉人的心里,玛法偏心于满人,玛法也确实偏心于在旗子弟。”
“八旗选秀指婚,明明是在旗和不在旗的不通婚,可是汉人直接说‘满汉不婚’,因为玛法给叔伯们指婚,都是出身满八旗或者蒙八旗。”
亲玛法一噎。
“行,将来玛法给你二十叔指婚,指一个汉军旗的人。”
皇上望着乖孙孙的小样儿无奈地妥协,“不过这个用人,玛法没有办法,前朝的教训,文官一旦势大危害太大,不得不防。至于八旗子弟,玛法不偏心不行。满洲相对来说,人口太少,文化知识底子太薄。”
“玛法也想他们能和其他人一样考八股文章,正经科举,这可,暂时就是做梦也达不到。这段时间八旗改革,好歹是有点收效,因为他们有军事上的底子,可这科举……”
皇上自己学贯中西,满人中也有几个出类拔萃的,比如容若和曹寅,可是你让容若和曹寅去考科举……也不一定能考中。
皇上忍不住感叹一声,“八股科举,优缺点,利弊,玛法也有考虑过。可是要实行唐‘经贴’宋经义,估计也是换汤不换药。”
其他人十年寒窗苦读,苦哈哈地考科举,可是八旗人,只要考一个笔帖式,只要能说、写几句满汉蒙语言,就可以有职位,还不算固定的“铁庄稼”,父辈恩萌等等,这当然让想要那些想要和前朝一样“指点江山”的江南各家文人心存不满,更加怀念前朝。
这是一个结,可皇上没有更好的办法,暂时只能去维持这个平衡,比如考外考“博学鸿词科”的实行。
弘晙阿哥也愁,历朝历代的功臣都是一群特殊群体,只是前朝的功臣们在土木堡一战里损失太大,才让文官集团一家独大,然后一发不可控。
祖孙两个四目相对,一样的愁。
可弘晙阿哥聪明,眼睛一闪,就有了主意。
“玛法,弘晙有办法,”弘晙阿哥大眼睛亮晶晶的。
刚要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又觉得不大“成熟”,小鼻子一皱,不乐意地改口,“弘晙给玛法想办法。”
“弘晙保证给玛法想到办法。”弘晙阿哥着急地保证,“玛法你让老师给弘晙讲《日知录》那些文章,弘晙要‘知己知彼’才好想办法。”
亲玛法……嘴角一抽,很是嫌弃地说道:“要看《日知录》那些文章,就要学习四书五经,百家文章。”
“当世文人思考大半辈子,寻找救‘国’之道,找到理学的起源是宋朝,欲寻找救国文化,春秋战国太远,宋朝正好。”
“现在宋儒之风盛行,即使是王阳明的心学,起源也是宋儒文化。你不学《论语》《孟子》《诗经》……嗯?”
弘晙……
不甘心地追问道:“那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玛法为何选择程朱理学?”
哎呦呦,还挺会问。皇上也没回避,直接回答:“朝代更迭带来的社会大动荡,使整个文人界开始沉痛的反省。明朝灭亡之后,各家学术自发的对王学展开批判,迎来程朱理学的理性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