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惊破霓裳羽衣曲(2/2)
杨国忠看似上谏了一言“万全之策”,有一石二鸟之计,李隆基皱眉深思,暂时觉得可行,安禄山坐拥洛阳,背靠渭谷尚且不惧,潼关二十万大军为何又要惧他,况且便是那江南反贼军不过五万,及时北上,救援贼军,颍川襄阳的兵力也可阻拦反贼些许时日。只要快马加鞭,收复洛阳,则可解关中之急。
“那你去办。”
于是杨国忠领命,怀着三分复杂,七分松懈之心,去中书省写制诰了,料想此次击中兵力,围攻洛阳,应是能还天下一份安定了,自己也可继续在长安享受荣华富贵了,可是任杨国忠与李隆基思虑一月,也没有想到,哥舒翰领着河西,陇右十数万精兵,会遭安禄山一举扫荡。
天宝十五年六月,守护关中半年之久的天险潼关被安禄山大军攻破,潼关二十万守军死伤溃败,逃亡者仅剩八千。叛军占领潼关,一代河西名将哥舒翰本想纠集人马,收复城池,却被其下属捆绑,投降安禄山。
消息传到长安城,不知长安百姓作何感受,总之应是人头攒动,天地变色,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立刻派人加强长安城防,抵御不久到来的叛军,而兴庆宫内,一片死寂,除了长明灯的烛火劈啪作响,掖庭女官敲更声荡漾,便是鸦雀无声,听不到多少声响。
“二十万…八千…”
李隆基瘫坐龙椅之上,以手紧捏眉心,不断摇头,语气颤颤悠悠,飘忽不定。只是台下跪着的杨国忠低头颤抖,失魂落魄,那勒令哥舒翰出城迎敌的诏书是他这个宰相署的名,任谁也要以为是他出的馊主意,长安城内百万人怕是想要生啖其肉。
河西,陇右精锐时常与吐蕃作战,哥舒翰更是号称百战百胜,令吐蕃赞普望关兴叹,此河西第一名将,率领数十万边陲精兵,混杂鱼兵,足有二十万,便是战败,亦可退守潼关才对,怎会这般一溃千里。杨国忠感觉天旋地转,瘫坐在地,久不能语,瞬间苍老了数十岁,如同眼前之人一般,成了风烛残年的老头。
“河西,陇右…朕太过急躁,朕或许不该杀高仙芝,朕或许该将她请来。”李隆基以手掩面,没有流泪,只是手上皱纹横生,不复年华。
勤政楼外,宰相韦见素率领文武百官扣门,呼唤声震动楼阙,吓得杨国忠一激灵,而今自己谏言失败,为天下不齿,势必不得好死,唯一能救他的只有杨玉环和眼前之人,圣上龙体无恙,他才可以多活一日。
“陛下,事已至此,不应沉湎悲伤,应当速作打算啊,如今潼关被破,长安禁军兵少羸弱,又无险可守,西都危矣,不可久留,贼军猖狂,朝廷只能退避三舍啊。”
见到杨国忠情绪激昂,十分慷慨的模样,李隆基疲惫问道:“你的意思是,弃长安?”
“正是,潼关距长安不过百里,关中又无险峻,此时形势所迫,不得不弃。”
“那去哪里?”
杨国忠快速思量,心绪急转,想到自己乃是剑南道节度使,数年前胡搅蛮缠,在益州士族内搅合到了些许威望,入了益州的话,可保自己平安,于是上谏道:“而今天地茫茫,却四处危难,唯有益州险固,可保平安,且天府之国,土地富庶…”
“那便去成都罢。”
杨国忠总算松了一口气,只要护着天子左右,他便还有命可逃。况且如今形势危急,自己不失为朝廷立了大功一件。李隆基吩咐他退下,命韦见素等人进殿,要商议即刻西逃,入蜀避难之事,毕竟安禄山二十万渔阳叛军悬于梁上,不知何时便会斩下,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提心吊胆的杨国忠正要出门时,身后复又传来李隆基声音。
“等等,那个右补阙方忆,是反贼质子,将他杀了,尸体与安禄山长子一起,挂在西市城头,让天下人看着。”
杨国忠点头,这该死的侯君炎,密谋了一百年忍到此时造反,将他的黄粱美梦一棍子搅醒,确实该杀。
“微臣遵命,微臣这就去办。”
哥舒翰大军于灵宝一地大败,潼关失守,天下震动,江湖为之fēng • bō不定,百姓为之哀嚎遍野。
此时远在江南道岳州府,坐镇巴陵城的侯君炎收到消息,不禁大喜过望,手持军报,乘坐龙椅,攀上巴陵城头,背靠洞庭湖水,遥望北天,那十几里外的荆州大地,几百里外的襄樊大地,令他心驰神往。
“恭喜叔祖,此招避而不战,截断银粮,逼得关中守军出战,潼关失守,大唐必定要亡。”便是一向优柔寡断,胸无大志的方杜此刻也有些激动,若是真能不费代价,坐拥大好江山,他们侯氏后辈亦可摆脱身处险境的困惑,得以安家立业。
洞庭湖的水波澜起伏,一波一波推送江风,推到巴陵城上,吹散六月炎热,令人心情舒畅,北边荆州大地的天空何其晴朗明媚,仿佛大好河山唾手可得,就在眼前,侯君炎深吸一口北郡吹来的清风,枯槁的面容浮现潮红,仿若年轻了十岁,仿佛这一缕清风混杂了关中的珠光宝气,不远万里吹到贫瘠的江南来,请他登上九五至尊之位,为他俯首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