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惊破霓裳羽衣曲(1/2)
皇帝说话,自然是云雾缭绕,如隔面纱,可是杨国忠侍奉天子多年,如何不知李隆基所言何意,仅片刻,便在脑海中钩织起了一个惊天大秘密,这个秘密,恐怕朝中无人知晓,而他趁叛军之乱,困扰了陛下许多时日。
一百多年前贞观年间,陈国公侯君集参与李承乾太子谋反一事被杀,本该株连全族,太宗皇帝念及玄武门君集的功劳,以及凌烟阁上那副画像,一时心软,为他留下了一些香火,便是他的妻,子,一些家眷奴婢,以及侯君集幼弟侯君炎,将他们流放至岭南道,给了一条生路。一百多年过去,世人乃至当今陛下都以为,侯君炎早已死了,可却没有想到,他竟然活到了今日,并趁着安禄山造反,趁机作乱江南。
侯氏一族,流放岭南,后来隐姓埋名,历代天子都是知道的,一直以为他们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在广州相夫教子,只是经商从业罢了,于是仅仅勒令每六十年向长安送去一位嫡长子,作为质子,便不再计较了,却是不知,侯君炎对李唐的怨恨从未放下过,数十年励精图治,招兵买马,等的就是这一刻。
“陛下,这么说,江南道的银税粮食,都被反贼截断了,便是陛下秘密派去接手江南道的好几位将军,亦被他杀了,所带兵马,或降了,或散了。”杨国忠眉头不停跳动,边说边思索对策。
“整个江南,还有岭南。”
这便尤为麻烦了,杨国忠试探问道:“可是,朔方军在河北大显身手啊,已经将史思明逼得走投无路了,河北失地大多收复,郭子仪已经可以抽出兵力,南征洛阳了,最多三个月,安禄山便要顶不住河北,潼关两侧攻势,自取灭亡了,安禄山死了,区区江南五万叛军,何足挂齿呢?”
杨国忠所言,李隆基如何不知,若是关中粮食能续三个月,李隆基便是节衣缩食,也要助郭子仪平叛,可三个月后,郭子仪万一攻不下洛阳,关中也要饿殍遍野,混乱不堪了。
“朕和这狗贼下棋一般,博弈了几个月,若是朕手中有无穷棋子,关中粮草与银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朕又怎会惧他,任他将江南搅得天翻地覆,终有一日,朕也要生擒活剥了他。”
这样说的话,这局棋,便是陛下已经撑不下去了,杨国忠闻言低头,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自己随口一说而已,难道,关中粮食连三个月都撑不住了吗?
整个江南被封锁,军饷,粮草拿不出来,仅靠关中,陇右,蜀地,汉中,的确很难供给粮食,给潼关,长安的大量人口补给,杨国忠心有戚戚焉,此刻当真是千钧一发,岌岌可危。
杨国忠退下,半个月后,江南道完全被侯君炎封锁了,便是李隆基有意封锁消息,四方大臣也嗅到了眉目,朝中流言四起,隐隐压制不住。
“真要将剑南道的关山险峻割让给那狗贼么?不可能,若是割让了,朕的江山也便完了。”
“一个月,一个月郭子仪能剿灭叛军,收复洛阳么?”
勤政楼内,李隆基屏退了所有大臣,徒留杨国忠一人与他分忧。
“不可能…”杨国忠见到英明神武的皇帝,曾经诛韦后,还李氏,创开元盛世,万国来朝的一代明君,此刻遇到无解困境,也是变得慌乱无度了。“他们孤军奋战,仅用半年,扫荡河北,已是极其不易了。”
“还有哪里可以调兵,朕要御驾亲征,挥师南下,荡平贼寇。”李隆基怒而拍碎一块玉佩,嗓音沙哑道。
“陛下保重龙体。”杨国忠叹息,这般情形几乎从来不会出现在他的脸上,从地痞无赖,官至司徒,这么多年,也未想过,大唐会有即将覆灭的一天。
“陛下,陇右,河西大军尽在潼关,除了剑南道一点保命底子外,已经没什么地方可以调兵了,为今之计,恐怕只有勒令哥舒翰出城迎战,他们足有二十万朝廷精锐,料想应该不会怕安禄山的叛军才是。”杨国忠心头狂跳,他与哥舒翰交情并不好,自从安禄山以讨伐他为名起兵后,他便害怕这些节度使拥兵自重,威胁皇帝铲除他,故而一直想要找借口除掉哥舒翰,如今借口终于来了,只是意味变了,他也想要哥舒翰打胜仗,而不是要他死。
“哥舒翰?”李隆基沉思许久,如今长安命运系于剑刃上,翻来覆去手心都是汗,究竟如何抉择,才能转危为安,他也不知道,望着自己长坐多年的龙椅长叹一声,说道:“左右都是殊死一搏,粮没了,我能叫关中百姓吃人么?罢了,勒令哥舒翰出城迎战罢。”
“还有郭子仪大军,二处齐头并进,共保大唐无恙。”杨国忠上谏道,李隆基挥挥手,让他这个宰相拟召,让他出去,天子想要独自安静片刻。
几日之后,杨国忠赶赴兴庆宫内,面带焦急,惶恐不安,“陛下,陛下,哥舒翰不从,郭子仪也上书,说不可出潼关,要一直固守,直到朔方军荡平范阳为止。”
杨国忠一席话,几乎将哥舒翰与郭子仪置于不忠之地,若是平时,皇帝极有可能解除二人兵权,收回长安,将其斩杀,不过此刻多了江南道隐患,李隆基也不得不用二人为剑。
“尽皆心怀叵测之徒。”李隆基来回踱步,幽幽长叹,此刻已是惊弓之鸟,内心难以平静。便是立于堂下的杨国忠亦是两腿发软,额头冒汗,实是平日里作恶太多,蒙蔽圣听,而今天下大乱之际,满朝文武已然压制不住,将他视作祸害,欲除之而后快。
那兵马副元帅哥舒翰拥兵二十万,若是派人偷偷回长安,劫持他将他杀了该怎么办。这几个月来,眼见平日里对他唯命是从的诸多官员开始显露恶念,杨国忠便夜不能寐。如今应当是一个一石二鸟之计,勒令哥舒翰迎战,他若不从,下场便和高仙芝一样,他若从了,与安禄山两败俱伤,自己上谏一言,亦可解除他的兵权。
至于哥舒翰身负重病,老眼昏花,他能大败安禄山,权倾朝野,却也不太可能,潼关二十万精锐,落得大败,应该也是不至于,只要二者两败俱伤,郭子仪南下,安禄山兵败,江南之围可解,自己岌岌可危的局势也可缓和。
于是杨国忠怀着“报国”之心上谏:“陛下,安禄山虽坐拥二十万大军,看似浩荡,实则危难,他东依武牢关,要阻挡北部朔方,东南睢阳,南面颍川多处大军,乃是分身乏术,江南那狗贼看似稳如泰山,拥兵威胁圣上,实则鼠目寸光,错失了最好良机,如今我们假意与之周旋,秘令哥舒翰火速出城,直逼洛阳,洛阳比之潼关难守得多,若是一举攻破,则天下危难可去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