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1 章(2/2)
秦康说:“其实我家里寄来的钱和工业券够买一辆自行车。你如果喜欢的话,咱们可以买一辆。”
沈芳意疯狂摇头:“千万不要,你如果想自己骑,可以买一辆,我可以借来学一学。我还是要自己买自行车的。”
秦康说:“你不要有心里负担,以前的时候吃穿用度,读书考科举,我处处受到岳父大人的帮助,如今咱们来了这里,我照顾好你,这是应该的。”
沈芳意还是摇头:“算了,我还是想靠自己,我觉得靠我自己也能买到自行车,对吧。”
秦康笑了:“对,我相信你可以,只是我觉得既然现在就能买到,没有必要非得等到以后。而且我自己也挺想学自行车的,如果能买一个,出行也方便。”
“还是太贵了,像你这样的知青,是不可能一辈子插队,一辈子留在这儿的。
我哥说了,知青们肯定是要回城的,就是现在回不去,将来也肯定是要回去的。你现在买个自行车,等将来回城的时候怎么办?
你平时私下和知青们买个鸡蛋糕买点红糖,这没什么。可自行车这样的大件,你要卖了那就是投机倒把了。”
秦康笑了:“嘿,你这些打听的倒是挺清楚的。”
沈芳意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我有想过能不能试着去挣点钱。绣个荷包啊,手帕啊,随便挣点零花钱。但是和我娘拐弯抹角的打听下来,不太容易。”
“我并没有回城的打算。”
沈芳意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看着他:“你不打算回城吗?那你要做什么?留在农村继续种地?
秦康,你是来自大庸朝的状元郎,不是底子沟大队的田舍郎。”
沈芳意心里知道,秦康愿意留在他们这里,是因为她要留在这里,不然他只要给家里写封信,说着软话,他家人很快就能让他回城。
而沈芳意,她只会留在这里,最多去县里,绝不会离家太远的。
不仅因为她的户口在这里,更因为她的家人在这里。
她最不喜欢的就是秦康总是在为了她放弃自己的前途。
秦康是个很重情义,很知恩图报的人。
当初爹爹也正是看中他这一点,定下了他们两人的婚约。
可秦康的这种付出,沈芳意有些承担不起。
她明明知道秦康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人,按现在的话来说,他有足够的能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那做什么要窝在他们这么一个小山村里呢。
在很早以前,沈芳意知道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家业,才能读书,考科举,她气得哭了好几天,,那时候她不过四五岁,整个人都被不甘心所淹没了。
便是后来,爹爹一直疼她,一直说她是沈家的千金,是沈家的明珠。
她也总会在心里不忿,为什么老天爷没有让她生成个儿子,不然爹爹又何必得早早的为了她打算。
她若是个儿子,她可以去读书,去考秀才,考举人,去给沈家改换门庭。
如果她不是读书的料,也可以好好经营家里的铺子,把如意绣坊做大,最好能多开几家铺子。
沈芳意又说:“你真的不想回首都吗?那可是首都啊,什么新奇玩意儿都有。而且最重要的是,你的家人在那里,你难道不想见一见你的家人吗?”
秦康的确想见一见他的家人,但是他很清楚,自己无法像沈芳意那样,几乎是刚来这里,就融入到了她的新家庭里。
她非常欣悦的接受了全新的生活,全新的家人。
但秦康却很难发自内心的把远在首都的秦家人当作是自己的亲人。
他们确实是他的亲人,他也很高兴在这里,他们还活着,活得很好。
他也会孝敬他们。
但秦康很难做到像沈芳意这样。
他自小便父母双亡,从小吃的苦头,受的冷眼数都数不清。
后来还是遇上了岳父,岳父对他来说真的如再生父母一般。
对于亲生父母的记忆,已经很远了。
犹豫了一会儿,沈芳意才又说:“秦康,我爹在临终前,是不是找你说了一些很有负担的话啊。我爹就是怕他走了,我的日子不好过,所以说的惨了一些。
虽然我不知道我爹具体说了什么,但我也能猜到,无非就是说希望你好好对我,我孤身一人,再没有什么亲人了,能依靠的只有你。女儿家不容易,如果你都不管我,我怕不是活不下去了。”
说着沈芳意看着秦康:“但是,这和我爹教给我的并不一样。
我爹和我说,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我要能自己给自己做主,我能靠自己就先靠自己,不要事事都依赖你。
男人都是不可靠的,不只是男人,除了爹娘,所有的人都是不可靠的。
只要这一辈子没有过完,你都无法知道你的丈夫你的孩子是不是能一辈子靠的住。
如果将来你变了心,纳了妾,我也不要哭闹。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日子总是能过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