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1 章(1/2)
沈芳意并不觉得她需要秦康陪着,她是没去过县里,不认识去县里的路,但秦康不也一样么。
她娘徐翠翠放心她一个人从家里去县里,那至少这段路肯定是非常安全的。
秦康却还是有些不放心,说:“你先回家去,我去找大队长请假。不管大队长同不同意,我都去你家告诉你一声。
如果他同意了,咱们就一起去县里,我也挺想去一趟的,顺便去邮局取了家里人寄过来的包裹。
如果大队长不给我请假,我就把当初秦康整理的去县里的地图带给你。”
既然秦康去县里也是有事要做的,沈芳意点点头:“好的,那我在家里等你。”
回了家,沈芳意又给火里添了些柴把火热了,她准备先烧点水,等会儿灌到水壶里好路上喝。
再拿小锅给秦康煮个鸡蛋,这些天沈芳意吃了不少秦康拿来的好吃的,但她却没有什么能给秦康吃的。
家里两只母鸡,人都吃不饱,更别说鸡了,两能下一颗蛋都是好的了。
徐翠翠心疼沈芳意落了水,那几天的鸡蛋全给沈芳意吃了,后来还是沈芳意坚持,变成了她们娘俩两天吃一次,一人一颗鸡蛋。
今儿沈芳意这个,还是留给秦康吧,礼尚往来,总不能一直白吃秦康的东西。
水开了,先把军用水壶灌满水,再给暖壶里倒满,给搪瓷杯里晾些白开水,最后剩下一点,倒小锅里,再把鸡蛋放进去,用火慢慢煮着。
很快,徐翠翠就从大队长家里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纸,还拿着一点钱几张票,说:“这是大队给开的介绍信,你收好。还有村里几个婶子家里缺东西了,什么肥皂布头的,你去百货大楼的时候,要是看见有,顺便帮忙带回来。”
沈芳意赶紧拿出来铅笔,把婶子们需要什么东西都给记下来。
徐翠翠又问:“芳意,你不是去找秦知青了么,要问问秦知青有没有什么要你帮忙带的,秦知青怎么说?”
看来秦康去找大队长的时候没有和她娘遇上,不然她娘不会这么问。
沈芳意也不想撒谎骗她娘,只能轻描淡写的说:“哦,他说他今天也要去一趟县里,他家里人给他邮了东西。他去找大队长请假了,如果大队长不给假,他再找我,让我帮忙带。”
对于秦康正好今天也要去一趟县里,而且还不是提前和大队长说好,而是这一大清早的跑去请假,徐翠翠也不想多嘴什么,孩子们都大了,长辈不能管得太宽。
她只是说:“请假是肯定给假的,现在地里活已经忙过去了,没有那么多了。再说这些知青,干得再利索的也没有多利索,多一两个不多,少一两个不少。不过去了县里,你可不能随便花秦知青的钱,娘再给你两块。”
沈芳意赶忙摆手,她娘已经给了她三块钱了,沈芳意知道,大队里挣工分,一年到头除了分到的粮,分到的肉,到钱上也没有多少。
以前她哥哥还读书的时候,她娘一个人挣得工分哪里能够两个孩子,加上姥姥家舅舅们的补贴,也只勉强够他们一家三口糊口。
连给哥哥读高中的钱都拿不出来,还是三爷爷给哥哥交的学费。
就连沈芳意自己,也是跟着哥哥在大队的小学读完,就没有再去念书了。那时候大队小学知道他们孤儿寡母的日子不好过,只收哥哥的学费。
不少人家的哥哥姐姐在读小学的时候,都是要领着弟弟妹妹,一边读书,一边给家里看孩子。
沈芳意就是被当作这个要看的孩子,才免了学费。
后来哥哥高中毕业,哥哥念书好,也有本事,高中一毕业就进了县里的粮食局上班,听说这是特别吃香的一个单位,哥哥能不靠关系进去非常的厉害。
哥哥有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让沈芳意去念初中,第二件事就是把家里这些年借的外债都还清了。
沈芳意知道自家哥哥特别厉害,可就是这么厉害的哥哥,一个月的工资也才十五块。
现在她娘一下子就给了她三块钱,还有不少的票。
沈芳意还没有在这里买过东西,但不用想也知道,三块钱绝对是很大的一笔钱了。
拒绝再拿娘亲的钱,徐翠翠也没坚持,只说:“你去了县里,要是钱不够花了,可以去你哥单位问他要钱。”
说完徐翠翠就去上工了。
沈芳意她娘走了没一会儿,秦康就到了,沈芳意递给他煮鸡蛋,他也没拒绝,几口吃了,又拿出来几个小鱼干递给沈芳意。
沈芳意有些惊讶,这可是稀罕玩意儿。
她接过来吃了一口,腥腥的,咸咸的。
若是以前,这种东西她吃都不会吃,可是现在却觉得这小鱼干可真好吃的。
“哪儿来的?”沈芳意问。
秦康又递给沈芳意一块地瓜干,让她就着吃:“一个南方的知青家里寄来的,我和他买了一点儿。”
沈芳意边吃着,边和秦康往县里走。
刚开始她还不觉得有什么,走了二十多分钟,就有些累了。
村里的地其实并不好走,平地很少,多是崎岖小道,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
有个骑着自行车的人从秦康沈芳意身后经过,还正好是下坡路,就像是一阵风,唰的一下就过去了。
沈芳意盯着自行车远去的背影,有些羡慕的说:“真好啊,我也想骑自行车,想学自行车。
我哥哥就有一辆自行车,但是原来的沈芳意应该是会骑的。所以我也不敢问他能不能学。以后等我也参加工作了,一定要攒工资,也买一辆自行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