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矛盾与解决矛盾(2/3)
“主公的部曲,实际上就是一家一族的私兵,只听主公一人之言;而朱府君留下的这支军队,我观察过,却是朱府君按照朝廷南北军之制拣选编练出来的,虽然才区区数月,却已经有了几分强军的样子。”
于琦恍然:晚上没事的时候他都会翻阅朱皓传给他的典籍,其中除了行军打仗阴谋阳略之外,对选兵、练兵、治军都有详细的注释。其中对选兵练兵的描述,朱皓明确提及了就是参照南北军的标准,并参考多年带兵经验杂糅而成。
以北军为代表的朝廷禁军,就是这个时代精兵的代名词,而北军实际上并非完全脱产的军队,乃是由戍卒轮换训练的,平常年景里拱卫洛阳的北军数量并不多,仅有万余左右,一旦遭逢战事,朝廷就会征发那些轮换下去戍卒充入军伍。
而朱皓在兵书中提及:当朝廷权威不足、财政匮乏的时候,北军的那一套就不合时宜了,需要做出改变。
按照于琦的理解,就是在王朝末期,中央朝廷统治力下降、财政濒临破产,导致中央无力供养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同时由于地方战乱不靖,百姓轮戍的制度遭到根本上的破坏,导致预备役士兵的来源被截断,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这个时候,军事制度就需要随着实际情况作出适应性的改变。
首先就是要严格选兵练兵制度,从精从简,训练一支完全脱产的精锐军队,这支军队一定要精简而强悍。精简,意味着士兵人数少、装备少,财政压力就小;强悍,意味着这支军队拉出去就能打,敢打、能胜。
其次就要建立梯队式的预备役制度,这一点的话,但凡看过几本穿越历史文的人都应该知道,更别提于琦这样阅读过覆某、某吏等高端严谨历史文的老书虫了。
简而言之,就是屯田嘛,再准确点说就是军屯嘛。招募流民,开垦荒地,多简单的事,但是对于琦来说,这恰好是一个难点。
屯田屯田,首先得有田,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因为连年战乱导致出现大量无主荒地,除了政府出面组织屯田之外,根本没有别的快速恢复的法子,老百姓零星的自发耕种试试,不是兵就是匪,连命都朝不保夕的还想安稳种田?
豫章就不一样了,没有像中原地区那样遭受连年的战乱洗牌,各县各地的土地都是有主的,偶有无主的土地出现,也会被地方宗族豪强迅速霸占。
想屯田?
呵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