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兵贵神速(2/4)
四、李璟气数已尽,淮南军民请速来归顺,否则一旦开战,难免祸及自身;
五、柴荣向淮南各界作出承诺,周军只打李璟,不打百姓,各界可安居旧业,不必惊慌。
雪中送炭人间少,锦上添花世上多。
正当南唐中主李璟手握柴荣的诏书,一筹莫展之际,他后方的吴越王钱俶得到消息,派遣元帅府判官陈彦禧快马加鞭前往后周,献上贡品,臣服后周。柴荣让陈彦禧带诏书给吴越王钱俶,让他率军协助后周军作战,先在南唐的后方点上一把火。
此时淮河水势很浅,趁着南唐防备空虚,柴荣先派了小股先头部队渡过淮河,搭建正阳浮桥。
《资治通鉴》载:“淮水西岸谓之西正阳,属颍州颍上县界,东岸谓之东正阳,属寿州下蔡县界。”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二月十七,柴荣派遣李穀为淮南前军行营都部署(南征军主帅),兼任庐州、寿州知州,忠武节度使王彦超担任其副将,外加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名将领,带兵杀入南唐。
柴荣特别交代李穀等人:“不犯秋毫,犹如时雨,百姓父老,各务安居,剽掠焚烧必令禁止。”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豪。告诫他们,到了南唐,别有事没事总往老百姓家里跑,更不能随便动人家的“秋毫”。
这一点,当年的工农红军做得最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努力减轻百姓的负担,尊重群众不骄傲,公买公卖不霸道。
李穀带兵从正阳渡过淮河,直逼寿州(今安徽寿县)。
南唐中主李璟派大将刘彦贞、张全约领兵三万,前来救援。
浮桥是后周军队过河的关键,李穀害怕浮桥被毁,腹背受敌,于是率军退回正阳。刘彦贞其实也不敢轻易出手,看到李穀如此软弱,于是就开始强攻正阳城。
这一定不是柴荣想要的结果。
果然,得知消息的柴荣大发雷霆,他将自己两张王牌,赵匡胤和李重进的人马调往前线。
赵匡胤和李重进两队人马刚到正阳城外,迎头就遇上了刘彦贞。
《孙子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打仗就是不要走寻常路。
平头哥又要出场了。
赵匡胤属于那种人狠话不多的类型(这一点,大家都可以理解,像乾隆爷这样的话痨皇帝,历史上找不出几个),整顿禁军之后,他手下的两千人全都是一些洗过冷水澡、钻过烂泥潭,翻过铁丝网,拉弯霸王弓的硬汉,技能强、能吃苦、能打仗,关键是还特别听话,有组织、有纪律,铁骨铮铮,铁血柔情。
见唐军迎面而来,不等对方稳住阵脚,赵匡胤直接带兵掩杀过去。
南唐主帅刘彦贞还没列队摆好造型,比出剪刀手、小心心,没想到对方会突然来这一手,大骂后周军不讲“武德”。唐兵大乱,刘彦贞兵败逃走。
赵匡胤随后就追,李重进也跟着掩杀过去。
后周军奋勇追击,混战之中,刘彦贞被乱军击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