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第 182 章(2/2)
如今沈无疾的身份很尴尬,他被褫夺所有官职称号,赶出了皇宫。
以往有品级的太监,要么不查,要么一查,必是大罪,就直接杀了或是下重狱,几乎从未有过被赶出宫的先例。太监乃是皇帝家奴,若将之逐出家门,岂不反倒便宜了他,还他自由身?
然而洛金玉据理力争,说太监既有品级俸禄,任职公差,为何不按官律平等对待?
按照官律,若是与沈无疾同等品级的朝廷官员犯了同样的罪,又有同样特殊处境为难,情有可原,便可免去处罚,贬黜原籍。
朝中人各怀心思,有明哲保身不说话的,也有强烈反对的,总之没有明面上帮洛金玉说话的。
洛金玉却也无需任何一人来帮他说话,他一人足矣。
皇帝身心舒坦地坐在龙椅上看着洛金玉舌战群儒,把那些平日除了给自个儿惹麻烦就没见干过好事儿的混账说得哑口无言、面色发青,他在心中疯狂鼓掌叫好。
等到那些废物无话可说了,皇帝就拍案结论:洛子石说得有道理,听他的!什么,有爱卿不服?无妨,你可以不服,朕再开明圣通不过,你不服,你就与洛子石再辩,辩赢了他,朕就听你的!
众臣:“……”
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听洛金玉的了。
不仅如此,洛金玉还因此事得到启发,细思太监管制着实不合理。
——太监荣辱生杀,除却特殊几人外,几乎可说全凭皇帝一人喜恶决定。这不合理之处对太监有好有坏,甚至,还是好处大于坏处。
坏处类似沈无疾这次,若太监犯了事儿,又成了皇帝弃子,就是死路一条,不如官员那样立法规定,惩罚多样,生路多,至少,流放三千里比死在狱中要强。
可寻常太监也很少把自己往死路上送,因此这一点坏处对于他们而言,其实就仿若天上的星星,知道在那儿,也知道可能星星有朝一日会砸下来,若砸下来掉自己头上,必死无疑。可偏偏,星星很少掉下来,更少那么凑巧就掉自己脑袋上,因此又何必恐慌。
但好处就太大了,就是摆在面前的石头,不仅看得见,走过去几步就能摸得着。
官员升迁,固然有皇帝偏爱是好事儿,可却绝不会完全因此决定,需得经官部考核评定,之后也不能就此心安省事儿地坐高位子,得受各方审视,如吏部、都察院等,每年还要考评打分,若分数不尽人意,皇帝也保不住,且还没话说。
可太监升迁,就轮不到外人决定了,乃是皇帝说了算。就算无才无德无能,只要皇帝喜欢,大臣们最多上疏说说,不痛不痒,当没看见就行了。
因此洛金玉提出改革太监官制,倒也没多少人说他是偏袒太监。不如说,反对得最强烈的正是太监。
皇帝亦装傻充愣,拖延此事。
这倒都是后话了。
且说沈案就此落定,沈无疾被贬出宫,身份很尴尬。
寻常官员被贬回原籍,最多不过平头百姓,而沈无疾是个太监,又无此类先例,因此他无籍,实在要算……大概算贱籍。
可无论如何,沈无疾总归是没死,也没被逐出京城。说起来是惨,可细看,好像又另有深意……
保不齐,他下个月就东山再起了。
因此,不少人私下向洛金玉示好,又要借钱给他,又要帮他找住宅。
洛金玉一一回绝。
也因此,仅靠洛金玉未被收缴的微薄俸禄,加上明庐塞的,只能租现在这个小院子。明先生倒也有些积蓄,可洛金玉转手就还给了明庐,让明庐想法子藏回明先生屋里。
其实,就现在这院子,还是洛金玉奢侈了一回才狠心租下的。
若只有他自个儿住,便只要有瓦遮头,不介意与别的人家挤大杂院。可如今他家中有老有小,还有一位娇惯的夫人,洛金玉咬一咬牙,将自己那装着几锭碎银子的钱袋捏了又捏,选了这间独院。
——定租契的时候,洛金玉又一次的想起了母亲。那时他尚是学生,母亲不许他分心思索黄白之事,只叫他一心读书,母子二人的开销全由母亲辛劳所挣。两人住的便是多户人家拥挤的大杂院。
如今,他终于高中做官,有了俸禄,可以担负家中了,她却不在了。
洛金玉往日读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只当是一句话,虽然感慨,却绝无当这事真发生在他自己身上时感受深刻。
于是他当时回去后就立刻写了一篇文章《劝孝》,劝人必要趁父母在时尽孝尽心。这又是别的话了,不细说。
……
洛金玉担心沈无疾失望,一路上绞尽脑汁地夸这房子,一时道“这房子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一时道“现在家中人少,房子太大就显得空荡,打扫也不容易”,一时道“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显得温馨”,一时道“省些钱给你买吃的买衣裳”,一时道“实在嫌这儿简陋,你也可以去你朋友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