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替罪羊(4/4)
上洛也是处在险峻的秦岭之上,虽然守军不多,但魏军专门选择险要的地方修筑堡垒,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上洛的守军不配合,山高水险之下,商鞅纵然能逃出去,其万贯家财绝对要留在秦岭之中,当然是不能走这条路了。
那么商鞅还有第三条逃跑路线吗?商鞅是绝顶聪明的人,军国奴隶主义这种极端战略都能发掘并加以实施,构思一条新的逃跑路线,并带走大部分家产,自不在话下。
商鞅规划的路线是这样的:从商於之地北上进入关中,然后向东到达黄河,再走水路通过“崤函通道”,到达韩国境内。
当时的“崤函通道”为魏国控制,走陆路是不行的,只有沿着黄河东下才是唯一出路。虽然那里黄河水流湍急,自然环境非常不妙,但逃跑哪能没有危险呢,何况当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也正是走的这条水路。
商鞅如果到了韩国,既可以选择留下,也能以韩国四通八达的交通,走水路到故国卫国,或去楚国、赵国甚至齐国。
虽然东方六国对商鞅变法不能完全认同,也不想模仿,但是天下之大,相信还是有商鞅的容之地的。
商鞅规划的逃跑路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封地“商於之地”到关中;第二阶段是向东到达黄河;第三阶段走水路到韩国。
规划好了逃跑路线,商鞅率领他的数百雇佣军,外加一千多商於之地的戍守军,总兵力两千余人,开始了逃亡之旅。
商鞅亲自创造和实施了军国奴隶主义,秦国的青壮年都被拉到军队中,商於之地的青壮年也是如此,因此商鞅只能组织一千多老弱病残的当地戍守军,跟随他一起逃亡。
由于商鞅的逃跑路线设计的反常,只要速度足够快,咸阳来不及派追兵,他就能迅速到达“崤函通道”,秦军是绝对不敢进入追击的。
商鞅只要进入了魏国的“崤函通道”,制造木筏沿着黄河而下,理论上魏军攻击他的可能也不大。因为魏惠王只是不愿接纳商鞅,如果魏惠王有心害死商鞅,肯定早就把商鞅忽悠到上洛动手了。“崤函通道”的魏国守军,在没有获得魏惠王明确截杀商鞅的命令前,绝不会贸然动手。
只要魏军不攻击商鞅,商鞅就能进入韩国境内,选择就很多了,肯定可以逃出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