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替罪羊(3/4)
话说的很有见地,如果秦国以任何国家罪名来给商鞅定罪,比如谋反,比如割据封地,那么列国的人才都不敢再来秦国任职,害怕最终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果以秦惠文王公报私仇作为杀商鞅的理由,那就好多了,谁让商鞅曾得罪太子呢?列国的人才只会认为给商鞅治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
一阵躁动之后,密室当中每一个人,都在细细品味公子疾的话,若秦惠文王肯背上一个公报私仇的黑锅,确实是给商鞅定罪的一个好办法。
秦惠文王也是这么想的,他嘴角斩钉截铁地说出一番话:“此事就如公子疾所言去办,众卿一定谨守消息,待国丧完毕,即可发兵捉拿商鞅!”
商鞅留在自己的封地,秦孝公去世,他不敢去咸阳吊丧。
商鞅通过各种途径,收到秦惠文王要对付自己的消息,他不知秦惠文王会以何种罪名给自己治罪,但他还是害怕了,恐惧了,于是决定逃亡。
商鞅究竟犯了什么罪,导致他放弃封地,远走逃亡呢?要说商鞅犯了什么具体的罪,谁也说不上来,或许商鞅犯的罪就是:犯众怒,得罪了秦国所有人。
既然决定要跑路,商鞅绝不坐以待毙,他一直做着死里逃生,或者胜利大逃亡的尝试。
商鞅的封地商於之地,地方不小,处于秦、楚、魏三国的交界上。商於之地西北是秦国的关中,东南是楚国的南阳,东北是魏国的上洛,西南是秦岭。
商鞅如果逃跑,似乎只有楚国方向和魏国方向两条路。
向楚国方向逃跑,是最先被商鞅否决的方案,因为在商於之地和楚国南阳之间,有一座秦国的要塞武关,商鞅以他几百雇佣军,再加上戍守的一千多军队,到了武关这种要塞,毫无疑问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
即使商鞅侥幸通过武关,又还要通过楚国的方城,如果没有楚国驻军的同意,越过方城的难度不小。
即使最后到达楚国,被楚国遣返的概率还非常大。新即位的秦惠文王,早在为太子的时候,就定下两门列国联姻之亲。其一是楚国公主芈八子,此女后来一直为秦惠文王宠幸,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鼎鼎大名的秦昭襄王。秦、楚关系自秋以来就很不错,现在又有共同的敌人魏国,商鞅被遣返的概率真不低。
于是魏国的上洛方向,成了商鞅重点考虑的方向。可惜当商鞅派人到魏国,魏惠王却并不愿意接纳商鞅,上洛的守将坚决遵从王命,不放商鞅进上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