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章 答案(3/3)
这个根子上的病,并不单单是君王昏庸,或奸臣当道,或枝强干弱,或胡将不臣等某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整个帝国的运行机制已腐朽不堪,急需变革。
如果不做出改变,任由这种情形继续恶化下去,即便安禄山不反,再冒出来个什么赵禄山、孙禄山,照样能将盛世大唐梦击得粉碎。
杨钊来扶风前,还有第二个疑问,为什么民众身上的赋税会如此繁重?
他也通过近三个月的观察得到了一些答案。
乡绅、寺院、氏族等势力恶意兼并土地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朝廷的赋税基本都是农业税,要依据土地而生成,百姓得不到足额的土地,赋税自然便会变得沉重……
可这又不是全部的原因。
因为随着社会稳定,人口总是在增长的,而新开垦的土地的增速是远远低于人口增长的,再加之土地也属于一种自然资源,肥力是随着人们的开垦次数在逐步下降的。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推演,人均可使用的有效土地是一定会下降的。
这种变化趋势,要求朝廷应逐年调低赋税,至少应当调低从每户百姓手中收取的农业税额。
可从扶风县的上输赋税中可以看出,朝廷不但没有顺应趋势降低赋税,反倒不断地增加各种苛捐杂税。
这里又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朝廷还要不断增加赋税?
这个问题,只是扶风县尉的杨钊解答不了。
再次,杨钊当初决定来扶风,除了了解国情,也是把此次任职当做一次实验。
现在回首看去,他来扶风也快三个月了,尽忙着从各处收取土地,以期增加县内财税收入,从而减轻百姓身上的赋税负担……
说到底,做的都只是一些缝缝补补的工作。
换一个清廉点、正直点的官员来,也能做出他这些政绩,丝毫没体现出穿越者的优势。
也只有天度乡的那一百顷土地,才有点实验的意味,可那个实验才刚刚开始,还看不出最后的成效来。
三个月的时间,还是有点短了。
可再多给他一点时间,他便能做到更好么?
便比如眼下,他再待下去,只会引来一场衙门内斗,不但他个人有可能被问罪,连同整个扶风县也会有陷入震荡中。
他想尽办法为账簿上添的那点课户和土地,极可能随着这场震荡再度失去,并让县情更加恶化……
想到这里,是去还是留,杨钊悄然做了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