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发展(上)(1/2)
“ㄅ,ㄅ”
“ㄅ,ㄅ”
“ㄆ,ㄆ”
“ㄆ,ㄆ”
离李郓三人来到黄家村已经过去月余了。
一月以来,三人分别走遍黄家村每一户人家,不仅一户一户了解了具体情况。
还以此让山民们都放下了自己的戒心。
加上黄福的支持,李郓,刘元稷,于海皎三人由此也开始带领山民自己的各种计划。
特别是黄福利用山货,三车马铃薯,番薯和玉米。
每辆牛车最少也有三四米长。
后经李郓带领村民清点。
这次阿权等人换回千余土豆,两千余红薯和五千多个棒子。
这让李郓大喜过望。
没想到屈屈山货就换回这么多。
而且李郓也没有想到这个时代就两个小县就有这么多的土豆,红薯和玉米。
其实李郓不知道,正因为这三种作物如今并没多少人重视,故而太贵了也卖不出去,而且除去土豆外,另外两种早就在福建,广东,甚至江西,湖广有人耕种。
虽然有些分散,数量也不多。
但是一地有个几千个,实属正常。
而有了土豆,红薯。
刘郓也开始带领村民一起刨土耕种起来。
挥舞着锄头,刨着土地,喘着粗气,挥汗如雨。
这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可真不好过啊。
不过李郓确乐在其中。
李郓带着村民劳作。
刘元稷和于海皎也没有闲着。
刘元稷首先凭借记忆和一些后世的知识改良了一番村中木匠打造的龙骨水车。
配上一些木制齿轮。
使得这种水车的效率比如今的水车效率比同时代高出了三五倍之多。
同时利用一些机械传动,传动轴承等。
刘元稷成功打造出了一架高达五米的巨型龙骨水车。
而且如此巨大的水车,利用水力和脚踏板,一个人便可操控。
输出也稳定了不少。
有了水车,配上引水渠,刘元稷也成功将河水引入到了山谷深处。
不仅灌溉了土地。
还使得山民用水,生活不在局限于沿水地区。
更重要的是。
刘元稷还带领工匠,按照记忆打造了一架水力活字印刷机。
配上木浆,竹浆,麻藤等原料造出的新纸。
刘元稷成功在山谷之中印制出了书籍。
这也让李郓大喜过望。
立刻按照自己所熟知的简体字和注音符号,还有论语,孟子等书籍通过印刷机印制,整编了出来。
有了书籍,给山民教学也不再是梦想。
于是每天白天刘郓带着村民辛勤劳作。
晚上便点起篝火,教授百姓,特别是山谷之中年轻人和孩童读书识字。
而这也让山民对李郓,刘元稷三人心生感激。
毕竟不是谁都愿意与山民一起劳作,不是谁都愿意教授村民,山民读书的。
更别说那架设在河岸边架巨型水车,吱吱格格嘎嘎作响,简直就如优美的音乐一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