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 第86章 失败的计划

第86章 失败的计划(3/4)

目录

原时空土鳖是咋弄?

经过了课题研究阶段、思路形成阶段;规划纲要起草和专项规划形成阶段;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衔接阶段,直到最后完成并提交国大讨论审议。

李自成发愁啊,身边没几个能商量的人,太行山不行的话,上哪找合适的根据地?

“金角银边草肚皮”。

上千年来的历史早已证明,能作为根据地,支撑一个政权发展成大一统,或者较成功的半一统的,从来只有这些地方——

关中。代表:周、秦、西汉、前秦、北周。

“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四关之中的地区称为“关中”。

关中山河四塞,东有肴函潼关之固,又有黄河天险;南有秦岭,秦岭的东边有武关通向南阳,秦岭的西边有散关通向巴蜀,西边陇山有萧关,北边是黄土高原;中间是渭河平原,沃野千里,退而自守足以称霸,进而东扩,足以夺取天下。

关中欲统一天下,需要先占领汉中、巴蜀,然后东进过黄河占领山西;出武关占领南阳、荆州,等完全占有了第二阶梯地势,中原各个势力就无险可守,形成席卷天下之势。

从中原进取关中,有武关、潼关、蒲坂津三条路,刘邦入关中走武关;曹操入关中走蒲坂津;安禄山入关中走潼关。

而关中的安全,还需要防守西北之敌,先固守陇西,要有能力固守河西走廊,甚至是西域,如此关中才能无忧。

很多人觉得刘邦的基本盘是四川,但实际上人家是据有三秦后才有了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不断北伐,为的也是复制刘邦老路,先控制关中再争夺中原。

但是,当前的关中已经不是千年前的关中,气候变了。

举个例子——

解放战争中,四野、华野、中野动辄几十万大军开战,而一野在广袤的大西北打的都是两三万人的战役。为啥?人多了养不起。

更何况,明末陕西要经过战乱、天灾持续十来年,没有五六年的休养生息根本无法作为可靠根据地。

河北。代表:东汉、后赵。

河北统一天下开创于刘秀。

河北分三个层次。

北部以北平为中心,有燕山、太行山为其外围屏障;居庸关、山海关是最重要关口。北、东外部入侵,都是走居庸关、山海关,但只要坚守京城,就算失去外围关口,对方也无法轻易占领河北。

中部以大名府为中心,背靠太行山。宋朝在失去幽云十六州的情况下,经营大名重镇,与山西的晋阳连成一线,也能勉强抵挡北方入侵。

南部是邯郸,同样背靠太行山,又有漳水之便。邯郸、邺城、多是河北政权建都的地方。五胡十六国时,燕国开创了少数入主中原的先例。辽东燕国从山海关进军,一战北京城,二战拿下常山,三站攻取邯郸,顺利拿下整个河北,层次非常清晰。

北方外部入侵,只要占领了河北,再向中原进军,几乎就是畅行无阻。

当年袁绍“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就是想复制东汉光武帝的发家故事。只可惜当时占据河南的不是大而无当的绿林军,而是狡猾的曹孟德。

可是李自成不能学啊。

现在才是崇祯四年,你占河北就是不给朱由检面子,人家要大耳刮子抽你!

山西。代表:前赵、北齐、李唐、后唐、后晋、后汉。

五代里三个都是靠山西发家。太原城得天独厚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决定了哪怕全山西都被打成筛子,靠着太原城都有撑下去的可能。

山西地理优势非常明显,山河四塞,兵家必争之地。中间有好几个盆地;东边是太行山,与河北有太行山路连接;西边是黄河和吕梁山,走大队人马只有蒲坂津通向关中;北边是勾注山、恒山,有雁门关险要;南边是中条山、王屋山,有太行八径中的南三径通向河内。

从山西攻打河北,地理优势非常明显。

当年王翦灭赵、韩信攻略河北,都是从釜口径直驱邯郸。还有偏师南下走河内,也能到达邯郸。向西只要占据了蒲坂津,关中就要受到很大威胁。

历史上关中和河北经常有割据势力,山西是他们必争之地。谁掌握了山西,谁就有可能消灭对方。

特别是河北的政权,没有山西倚靠,就离灭亡不远了。南北朝时,北魏定都大同,尔朱荣、高欢坐镇晋阳,都是利用山西的地理优势掌控四方。

这地方当然好,可惜李自成虽然自诩英明不差阎老西儿,但面对的是朱由检大帝不是日记大帝。我大明当前又是大一统国家不是抿国军阀混战之世。

山西不好抢。

河南。代表:曹魏、后梁、后周、北宋。

中原这地方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只有曹孟德、朱温这样狡猾狡猾的人精才能镇得住。宋朝父子俩真是令人无语。

至于李自成,五六年之内还是不要想了。

东北。代表:辽、金、清。

东北平原的生产力一旦被开发出来,马上就能威胁中原政权。

隋唐两朝雄主拼了命也要拿下高句丽估计就是这个原因。(还有消耗五姓七望、关陇系等原因。)

某种意义上讲,土鳖也类似。先拿下东北,掌握粮仓和工业基地,再以此为根本南下统一全国。只是谁都没料到粟将军在中原搞了个大新闻。

现在那边被鞑子占了,李自成又没附身皇太极,没法曲线救国。

荆扬。代表:六朝,五代杨吴(抵挡住了朱温南下步伐)、朱明。

荆州湖北的重要性就不说了,当年楚国凭借此地称霸,地理优势很明显。

东边有大别山、桐柏山,大胜关是其要塞;西边是巫山、荆山,有夷陵扼其咽喉;南边是湖南,有南岭隔离了广东;北边是南阳盆地,四通八达,有武关通向关中,有南阳通向中原。还有汉水和长江流经湖北等。

湖北有三个重镇,从争夺天下来讲,襄阳最重要;对江东来说,武昌最重要;对湖北来说,江陵最重要。

三国时魏蜀吴三家争夺荆州,可见荆州重要性。

在荆州的夷陵向西进军,还能拿下四川。历史上很多统一四川的过程,都有从湖北进军四川的线路。

而且历史上的多次北方统一南方,都是先拿下襄阳,再拿下江陵,然后顺流而下,攻打南京。正所谓“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虽然自古几乎都是从北向南统一,这并不能说明南人打不过北人

唐代著名道家学者李筌,在《太白阴经》卷一之《人无勇怯篇》中对勇怯与地域之关系提出了旷古绝今之论。

而宋代辛弃疾则于《美芹十论》中有——

“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

辛弃疾对这问题提出反驳,并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的结论。

与李筌不同的是,辛弃疾的是希望南宋朝廷能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收复北疆;前者理论价值绝高,而后者现实指导意义甚大。

可惜,岳飞北伐失败。并不是因为岳飞的战略战术有问题,大概是因为完颜构没有女马。

在开封,完颜狗大意失亲妈,顺便亲爹、亲哥两位皇帝也失了,吓怕蛋了吧!

如果南方遇上强势统治者一样可以发挥出很大作用。

南方政权北伐有三条路,一是徐州出山东;二是江淮进中原;三是襄阳进中原。

尤其宋朝以后,南方开发趋于成熟,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资源够了自然就开始有优势了。

相反,西安、开封等地繁荣了上千年后开始落寞。

北伐,有了强势统治者,有了经济支撑,还要有战斗力。

朱元璋很早就拥有骑兵了,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江南地方割据势力相比,他麾下的骑兵数量居多。

其征伐张士诚时一马军可以备二步军,可见骑兵比例很高。

例如与张士诚弟张九六的一次野战,“命总管王均用率铁骑为奇兵,达亲督师与九六战,锋既交均用铁骑横冲其阵,阵乱九六退走。”

明军骑兵成为主导胜利的关键。

当然,蒙元是不怕骑兵的,人家就是靠这个起家。

朱元璋曾对李文忠说:“王保保若见我这里马军,好歹退一退,佯走一走。等我里军马离了步军时,他却来与战。再说道王家这小的只是用拐子马熟,更说必有伏马。”

拐子马即重甲骑兵。这段话充分说明蒙元将领并不惧怕明军骑兵。如果明军骑兵脱离了步兵,蒙元铁骑就会寻机将之歼灭。

南方北伐,尤其从徐州出山东,还有个好处,往北走平原多,对方无险可守。

北方失败条件是一次性丢掉以华北平原为中心的核心区,而北方打南方则要从黄河、淮河到长江步步推进,人家可以逐次防守。

所以,北伐军直接不顾关中,不理黄河,第一波次攻击就要直接推到燕山!华北平原是一个整体,南方必须打到燕山才有可能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燕山和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北、西边界,天险在此。

这路线南北朝刘宋时就差不多确定下来了,桓温第三次北伐就走的这条路。(感觉桓温被低估了)

在明军之前,红巾军一路北伐打到辽东、高丽。那走位实在太疯骚了。

朱元璋北伐就是先下山东再断河南,据潼关而锁关中,一鼓作气直捣幽燕。最后挟中原江南之势,徐收晋陕,传定西南。

那为啥别人都失败了,朱元璋成功了?他这么强?

除了经济重心南移,还有一个原因,黄河改道了。

再一个原因,元代改造京杭大运河,北伐有了稳定的后勤补给能力。

后来的太平天国沿着运河北上,他甚至都没有后勤,两万人一路打穿到天津。

说明从南往北打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朱元璋之所以成功,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

明军北伐一直到大都,打过像样的会战吗?

北方元军主力正在围攻太原,“步步要杀”王保保呢。同时关中各路军阀打的不可开交,不然人家出潼关,南军在河北平原上的侧翼就暴露无疑

大元朝廷在内斗,朝廷和拥元军阀在内斗,拥元军阀和拥元军阀之间也在内斗。并且他们把内斗作为绝对重点。

徐达、常遇春、傅友德,明朝开国最强的3个将帅,太原之战团灭王保保时赢得也很惊险。

如果蒙元没有内斗呢?或者只有文斗没有武斗,朱元璋还能赢?

南方北伐还有一种方式,海路。甚至可以直接从天津登录,一鼓作气直捣黄龙。

只是,古代一直不咋重视海军,海运能力也非常差劲。

说完荆扬,南方做为根据地的或许还要再加几个地方。

孙大炮的广东免谈,周太祖吴三桂的云南也算了,两者都没啥代表性。

那就剩下天府之国四川了。

可是综上所述,凡是能统一全国,或者有机会统一全国的政权,从来没有以四川为基础。

无论是公孙述的成家、十六国的成汉、谯蜀、五代的前后蜀、元末的明玉珍,哪怕把南宋的吴曦也算上,都没有一个能撑过几十年。

刘黄书的季汉算是这些里面难得具有进取心的一个,却也无力回天,千里山河空付孺子。(其实诸葛亮逝后30年刘禅才投降)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隔绝了敌人也封闭了自己。

正是因为蜀地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每当有乱世来临,那地方都能成为躲避兵乱的世外桃源。

东汉末年刘璋、刘备先后在蜀地割据;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巴氐人李特在蜀地建立成汉;唐末天下大乱,王建封锁剑门,又在蜀地割据一方;明末、抿国时期,巴蜀又是割据状态。可以说每逢乱世,蜀地必然割据。

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中间有长江、嘉陵江、岷江联通,对外交通难行,对内却便利,物产丰富。

四川有两个出口,东边是重庆向东,有长江山峡,通向荆州;北边是成都,向北有阴平、金牛道和米仓道可走。阴平是小道,通汉中。

历史上夺取四川,都是走的东、北两路,或者两路并进。

刘备入蜀,走三峡到重庆,然后进成都;邓艾伐蜀走阴平小道。金牛道是正道,有剑阁险要可守,易守难攻;阴平小道虽然崎岖,不利于大军通行,但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米仓道是汉中通三巴的道路,只是辅助路线。

所以四川欲争夺天下,需要集中兵力在东和北两面。一有机会就东占荆州、北占汉中关中,如此则能取天下,这也是隆中对的战略。

最先提出这个战略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东汉时割据四川的公孙述的部下,名叫荆邯。

荆邯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但见识非凡。

当时光武帝刘秀从从河北进军中原,已经有了夺取天下之势。荆邯就劝说公孙述,如果能交好刘秀,那是上策,否则就要和刘秀争夺天下——

“当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

诸葛亮的隆中对基本照搬这个战略。甚至蜀汉失去荆州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想要占领凉州,也能看到这段话的影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