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0(2/4)
张居正直觉这里头有言语陷阱,便道:“只要书院存在,那些书生就不可能说不,还有那劳什子风云录,都是吃饱了撑着才能折腾出来的!”
赵肃执着反问:“那元翁说的情况不再存在,是不是书院就不必关了?”
张居正皱眉:“你这是何意?”
赵肃微微一笑,从袖中抽出一封折子:“元翁担忧的问题,也正是臣今日想向陛下禀告的,太祖皇帝设御史,赋予他们不以言获罪的权利,但是同时也滋生了不少人借风闻言事来打击政敌,甚至扰乱朝纲的事情,相信在座诸公,对此感同身受,民间士子议政,同样也有此利弊,一方面可以监督百官言行,但另一方面,他们身无官职,并没有这项权力,胡乱议政,只会让百姓惶恐,也让朝廷失了威望,所以臣赞同元翁所说,不能再纵容他们胡说下去。”
这是太阳打从西边出来了,他居然赞同张居正的话,挖坑来给自己跳?
每个人都在看着赵阁老,仿佛他脸上开出了一朵花。
只有申时行事先已与他商量讨论过,不动声色。
而皇帝虽然已事先听过他的想法,此刻仍禁不住好笑。
他这么做,有几分是吊别人胃口,有几分是想捉弄人呢?
谁会知道温和沉稳的赵阁老内心,还有点儿顽童般的劣质?
第131章
赵肃不是铁板神算,算不出张居正要下哪一步旗,但这份折子却已经被他随身带了好几天,一直没拿定主意要不要拿出来。
明朝书生喜欢论政,是从嘉靖中后期开始兴起的,闻道台的创立,更将这殷风推上顶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末顾宪成的这幅联子,就反映了当时一个现象,但凡一丁点事情,这些读书人都可以拿来说上一嘴,皇帝不上朝了要说,宦官掌权了要说,朝廷颁布了哪条政令也要说。
现在时间提前了几十年,在赵肃的间接推动下,士林论政的声音越发响亮起来,这对朝廷施政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单凭喜恶的言论。也会惹来权臣的厌恶,甚至可能让朝野上下陷入无休止的打嘴仗里,最终无人做事,国家灭亡。--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是一把双刃剑。
赵肃很明白期中的利弊,所以他要尽力保护它,让它成为dú • lì于朝廷之外,又对天下万民有益的事物,却也要去制约它,不能让它发展太快,太超前,以至于超越时代,最终只剩下负面影响,重蹈历史是的覆辙。
如今生在历史之中,当局者迷,他不知道自己这个办法是对还是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产生怎样的后果,所以即便和皇帝、申时行等人都商量完善过,他还是不敢轻易拿出来,心中一直摇摆不定,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之后,第一次发现做一个决定是如此艰难。
翻开史书看前人,有时候看到王安石变法中的弊端,看到岳飞被十二道金牌追着奉召回朝,历史由此拐了个弯,读史的后人替前人顿足懊恼,却不知道当自己身在其中,前路茫茫。对历史走向不清楚的时候,往往比这些古人更难抉择。--赵肃便是这种感觉,他生怕自己的蝴蝶翅膀扇的太大,不小心把明朝提前几十年给扇没了,给中原百姓提前几十年扇来兵祸,以前做的那些事情,尚且有迹可循,但是步子眼看越卖越大,没有人知道他时常深夜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翻来覆去地推算思索,让自己尽量不要行差踏错。
以张居正的性子,能容忍书院存在着实不容易,赵肃知道他迟早会对书院下手,却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而且准备充足,摆明是冲着自己来的,这让他不得不下定决心,拿出那份折子。
张居正既然不想让书院议政,那赵肃便顺了他的意,今后除了闻道台之外,一律禁止士子在书院开坛辩论,这是赵肃的妥协。
除此之外,另外有渠道,可以让士子们发出声音,就是邸报形式的小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