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天马行空(3)(3/4)
“好的。我们会把这个信息通报给地球,让他们随时倾听潜航者的耳语声。”
“可惜这种联系办法是单向的,在盲飞途中,我们无法接收虫洞外的信息。”
“耐心等着吧。只要地球文明不崩溃,很可能会有另外的亿马赫飞船步我们后尘,再次用扒火车的方法追上你们。所以,你们施放漂流瓶时,注意标明施放时的空间坐标,便于后来者找到你们——虽然你们在连续飞行时只能依靠计算来得到空间坐标,但聊胜于无吧。”
“那是当然。”
时间已经很紧张了,“诺亚”号船员恋恋不舍地退出“天马”号,气密门关闭,双方隔着透明舱壁最后一次挥别。两船开始分离,“天马”号启动常规动力,缓缓向后退。淡蓝色的焰流照亮了虫洞内的小空间,照亮了“诺亚”号的凹面状天线和它身后拖带的银白色“副油箱”。忽然,“天马”号出现轻微的颠簸,它已经退出“诺亚”号的本域空间,返回到大宇宙中了。紧接着警铃声大作,仪表盘上高温警告灯疯狂地闪亮,外部视野被强烈的橙红色光芒所淹没。看来他们的退出晚了一点,此刻位置离大角星的表面太近(应该不超过一光分的距离),已经能感受到大角星四千四百摄氏度高温的灼烤了。姬继昌迅速指挥飞船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掉头,然后进入千马赫的虫洞飞行。虫洞遮蔽了外界的强光和高温,飞船内的报警立即停止了。真正的盲飞状态只持续了不到半秒,等飞船脱离虫洞状态,它已经离开大角星有一个天文单位了。“天马”号折回头,通过天文望远镜开始了从容的观察。
在大角星的强光背景下,他们很容易就找到了那条“混沌鱼”。原来,“混沌”并非完全不透明,垂直方向的强光可以进入混沌外层,然后顺着圆周方向绕到对面,再以垂直方向朝外投射。这个过程起到了偏振滤光作用,使它类似一个硕大的李奥滤光器【注释1】,这个效应把“混沌鱼”清晰地显露在强光背景上。它的方向没有正对大角的中心,而是指向某条半径的中点偏外一点,那里应该是恒星对流层和中介层的交界处。这样的穿越点其实更稳妥,可以躲开红巨星中心的类似白矮星的高密度内核。当然,由于虫洞的保护,从理论上说,径直穿越内核也没有问题,不过那会引起大角星更猛烈的反弹。毕竟这是虫洞式飞船穿越恒星的第一次试验,还是稳妥一点为好。
现在,“诺亚”号已经进入大角星的日冕,尽管这里的太阳风非常稀薄,但飞船所挖掘的虫洞还是造成了一条暗黑的冕洞,使它易于观察。冕洞快速地向大角星本体延伸。此时,“天马”号退离穿越点超过一个天文单位,大约为十光分的路程,所以“天马”号观察到的冕洞已经是十分钟前的“旧景”了,而“诺亚”号此刻的实际位置要大大地远于目视景象。它的前进速度是二点五马赫,早就穿越了大角星并行进二十五光分以上的距离了。
“诺亚”号的超光速飞行造成了一种奇特的场景:尽管穿越早已完成,但穿越场面仍在继续“直播”。在“天马”号的视野中,“诺亚”号继续挺进,进入到色球范围。那儿像是狂暴燃烧的草原,无数条玫瑰红的舌状大日珥向上升腾,那条暗黑的虫洞快速向前,在圆洞范围内压平了日珥。现在,混沌鱼进入了恒星的光球层,这一薄层结构是恒星可见光的主要源头,所以当暗洞挺进到这里时,“黑暗”在强光背景下显得更为清晰。它与日面上通常出现的黑子明显不同,面积很小但边缘清晰,犹如一口无底的深井。飞船继续挺进,现在深入到了对流层,这儿存在着强烈的径向对流。虫洞基本是垂直于径向的,等于是横渡了湍急的河流,但其方向丝毫不受影响。
飞船从对流层的边界穿过去,此后的行程就是前半程的反演了:对流层——光球——色球——日冕。大角星的半径约为一千八百万千米,穿越区的厚度大约为三千万千米,对于二点五马赫的飞船来说,只需四十秒就能穿过;但对于“现场直播”来说,穿越过程需要一百秒时间才能播完。
穿越完成了。尽管恒星都是气态的,但虫洞所造成的物质堆积仍在大角星内部构建了一条坚固的隧道,足以在强大的压力下保持一段时间。一个天文单位之外,“天马”号用常规动力作了姿态调整,现在他们的目光正好能穿越那条笔直的孔洞。奇怪的是,在强烈的红光背景下,透过孔洞还能看到后方的星空,两三颗星星在那个洞中闪耀。这是因为那条孔洞形成了望远镜的“镜筒效应”。
“天马”号船员通过船艏视场,肃然观察着这幅壮美的画面。他们看得太痴迷,完全忽略了在向他们逼近的危险:那道洞壁抵抗不了恒星内部的强大压力,在两分钟内就訇然溃散了。这在大角星内引起了强烈的扰动,于是这颗红巨星把除了日核之外的气态部分全部抛出,使其以极高的速度向四周喷发,形成了一波可怕的气态海啸。其先头部队是强烈的红光,在十分钟内就到达了“天马”号。
红光淹没了视野,引发急骤的报警声。姬继昌立即看到了面临的危险,必须赶快逃离!否则等恒星物质弥漫而来时,飞船将尸骨无存。但此时飞船再转头已经来不及了,姬继昌当机立断,立即启动了三千马赫的连续式虫洞飞行,沿着“诺亚”号的穿越方向径直向大角星扑去。不过他机警地做了方向微调,否则速度更高的“天马”号会穿过前边的“诺亚”号,把它变成一个内壁光亮的孔洞。
“天写”号前部爆出一团白光,它立即被混沌所包围。在虫洞的隔离下,强光和高温立即消弭于无形,报警声随之停息。一秒后姬继昌停止了激发,飞船静止下来。现在它已经行进了大约四十三光分的距离,停在大角星另一面,离大角星表面有三十光分,即大约三点六个天文单位。这个距离是姬继昌特意选择的,据计算,“天马”号停下时,“诺亚”号正好也赶到这儿。
观察员马鸣把屏幕上的视野切换到飞船之后,鱼乐水很快看到了大角星,这颗橙色的星星此刻和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差不多大小,但光芒要黯淡一些,正安静地待在天幕上。他们看不到穿越过来的“诺亚”号,也看不到这颗恒星的大爆发。一时之间,鱼乐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当然,这是因为“天马”号的超光速飞行。此刻他们看到的是还没有变化的大角星。姬继昌说:
“鱼阿姨,请从容观看吧。大角星爆发的强光在三十分钟后才能到达这里,或者说,我们三十分钟后才能看到星球爆发的直播画面——不,应该是十八分钟,因为飞船启动时,强光已经向这边行进十二分钟了。”
马鸣高声喊:“看,‘诺亚’号!”
他在飞船侧部发现了一条“混沌鱼”,它就是几乎同时到达这儿的“诺亚”号。但奇怪的是,这条“混沌鱼”迅即分为两条,一条向前,转瞬消失在太空深处;一条向后,径直扑向大角星。这种场景连姬继昌也没想到,他认真思索片刻,笑着向鱼乐水解释:
“鱼阿姨,应该是这样的……”
但鱼乐水早就是“理科脑袋”了,她笑着说:“我好像也想通了,让我先说吧,你来当考官。”姬继昌笑着点头。“‘诺亚’号的分身是它超光速飞行所造成的错觉。在我们的飞船停下时,马赫的‘诺亚’号几乎同时到达这里,所以我们看见了它,并看着它向前飞行消失在太空深处。但‘诺亚’号早先在途中的景象却是以1马赫传播,滞后于马赫的飞船,形成了一个倒放的电影镜头。在我们的视野中它将一直倒退,三十分钟后退到大角星——不,不是三十分钟,应该是二十分钟,这是图像比实物滞后的时间。”
“完全正确!但倒放的电影镜头将至此结束,此后是正放的大角星爆发的画面。鱼阿姨,我很佩服你,你已经六十七岁了,又一向自谦为‘文科脑袋’,实际你的思维非常清晰迅捷,一点儿不亚于专业科学家。”
鱼乐水笑着摆手,“别让我脸红啦,瞎猫逮到死耗子罢了。”
观察员马鸣把望远镜镜头对准那条倒退的“混沌鱼”,大家默默观看着。只见它飞速后退,在太空中形成了一条模糊的踪迹。二十分钟后,它一头扎进大角星。从这一瞬间起,倒放的电影转为正放,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大角星爆发过程的正放但其中抠去了“混沌鱼”的图像。它扎进去的地方,即大角星的半径中点处突然出现一个亮斑,那是“诺亚”号穿越恒星时,其前部激波所造成的恒星物质的局部喷发。但喷发后,“混沌鱼”就凭空消失了!因为它在穿越之后的途中图像已经提前播过了!
然后,大角星的爆发开始影响到这片区域,红光漫天而来,引发了“天马”号的再次报警。但“天马”号此时已经处于安全位置,红光强度相对较弱,所以姬继昌没有开船,仍在原地观察。
大角星在他们的目睹之下缓慢解体,缓缓扩散,变成一片新星云,星云边缘是大角星惯有的橙红色,但因扩散而变淡;中心是明亮的蓝白色,那是因为大角星内部的高温物质现在都暴露在外了。在蓝白色的背景中还有一个更为明亮的蓝色小球,那是原大角星的日核,刚刚被剥露出来,温度高达上千万度。接着,星云之中突然出现一个边缘整齐的笔直的孔洞,比原来他们看到的孔洞更大,边缘更整齐,透过它能看到星云之后的天幕。这个孔洞并非“诺亚”号挖出的,而是“天马”号自己挖出来的,但直到这会儿(三十分钟后)才被“直播”。至于它此后在途中的图像已经提前直播了,因与“诺亚”号的途中图像基本重合,所以刚才大家没注意到。片刻之后,新隧道也塌陷了,于是在星云中再次激发了一次更猛烈的海啸。
此时温度已经过高,不能停留了,姬继昌启动了爬行挡的一马赫飞行。大角星爆发后的强光以相同速度追赶着他们,在屏幕上表现为不变的画面。随着距离的增加,红光的光强逐渐降低,这时,“天马”号就稍做停留,回头观看星云的扩展。这种“边逃边看”的过程持续了几个小时,等飞船距大角星的中心达五个天文单位之后,环境已经足够安全,“天马”号索性停止激发,驻足观看。他们就这样连续观察了几天,直到大角星的急剧膨胀期基本结束,此后它将转为慢速膨胀。
地球人熟悉的大角星,这个“天庭的守护者”(阿拉伯神话)、“大熊的守护者”(希腊神话)和“苍龙之角”(中国神话)从此消失,在原处留下一片扩散的星云,星云中央是一颗白矮星,虽然其表面温度高达上千万度,但因表面积太小,在地球人眼中应该暗淡无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