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 34 章(1/2)
一顿准备后,陈衍才放下手中的毛笔,从陈忠的口中他知道因天灾的原因,不少地方已经引起了bào • dòng。
同时在这件事情上,天子根本没意识到严重性。
不仅除不掉宦官,还会遭到反杀,而洛阳的局面将越来越受他们的掌控。
呆在家中的几天,陈衍一直在为将来的许县,拟定好非常详备基建计划。
本以为等来太学复课,之前所发生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陈衍递送到手边的竹简打开,洛阳城外灾情严重,甚至引发各种bào • dòng,众位夫子调动不开,他们被直接劝回。
更多学子则是想到提前完成学业,镇压bào • dòng就是最好积攒军功的时机,走出太学陈衍还可见到矗立的几块石碑。
石碑上的文字纂刻于熹平四年,也就是汉灵帝时期,故为熹平石经,它是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前,又称太学石经。[1]
其中攥写大儒中,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等,抄刻成石书总计时间是八年,共四十六块石碑。[2]
熹平石经刻印成后轰动一时,太学门前阡陌交通,其中往来学子络绎不绝。
董卓一把火烧了京师洛阳,太学也不复存在,那么这些石碑,也将会掩埋在战火之下。
“公子?”陈七望着前方迟迟未动的陈衍有些疑惑。
望了望石碑,又回头看了看眼前的太学,就是因为清楚知道未来历史走向,心中感慨难言。
“我们去并州。”
仿佛下定一个很大的决心,陈衍缓缓捏紧自己拳头,将后面的行程调转方向,继续北上。
对于想一出是一出的陈衍,陈七每次都极为无可奈何,“并州,公子不回颍川了吗?”
“颍川出现战乱时,再搭个顺风车回去。”
一时之间陈衍想了很多问题,也是这些熹平石经影响,在选择上他最后考虑后者。
并州接连塞外,最后一场考试的论题陈衍就定在董卓身上了,不奢望能够阻止那场大火,但他想救蔡邕。
只要蔡邕未死,熹平石经甚至是很多典籍和乐谱,不会过早失传。
相比较于陈衍莫名高兴,陈七到是直接泼了盆冷水,“并州豪强不少,陈家不会同意。”
陈衍相当不在意,说出来的话还有点欠扁,“陈家同不同意没关系,祖父同意就好,陈家他说了算。”
还别说陈衍现在到觉得自己在陈寔面前掉马甲,有时也不全是坏事,多大一块挡箭牌。
汉室没能兴起,但陈家还需要强盛,陈衍这匹黑马,陈寔绝不会放弃。
从太学回去后,陈衍将许县基建的计划,让陈七派人送到陈寔手中。
同时戏志才那边,两人再次碰面进行商量,一定要在曹操平乱时,引导他去颍川。
随后则在陈忠和荀彧还不知道的情况下,陈衍已经带着陈七开溜了。
不过目前他们还没有出司隶直接去了长安,洛阳与长安两大古城,呈现在陈衍眼中差距有点点大。
总算看到长安城牌匾后,陈衍赶紧从马背上爬了下来,牵着马往前走时,脚步都有些虚浮,吐了一路实在没啥力气。
“前面有家酒馆,我们要不先吃些东西再上路。”
陈七从陈衍手中拿过缰绳,本来他们说好是坐马车,但是陈衍临时起意要骑马。
从腰侧布包中拿出一块黄色油纸包,拆开后往嘴里扔了小块薄荷糖,陈衍已经好些天未进食。
此次出行,他们通常赶夜路,灾荒之年谁也不知道半路会遇上什么人。
而拎着盏鬼灯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加上陈七武力算是双重保险,黑白颠倒之下,此时赶到长安正好就是大清早。
随后听到旁边传来含糊不清话语,“先休息一天,你要不要也吃块糖。”
摇摇头,陈七继续观察长安城内情况,顺带操心下那些糖,“还没进并州,公子省着些吃,之前采摘都用在制香上。”
“知道,知道!”
京师洛阳,一个字可全面进行概括就是多,什么都多,人多官多物多,长安则是尽然有序,街道上那些流民更能反应本身城镇的实力。
打了哈欠,陈衍踏进家酒馆中,时辰尚早店内客家并不多。
找好酒桌位置坐下,看看能不能打听到一些消息,顺带等着陈七拴好马回来。
前边一桌就有人在为着眼下日子发着牢骚,看了一圈,店内其他人有些似乎深有同感,有的则闷声喝着酒。
安安静静之下,到是显得这几句牢骚分外刺耳,气氛也着实压抑。
“这次羌人好像又打过来了,听说河东太守这回要征兵,这年头既是灾荒又是战乱。”
“这不挺好,反正田里天天望眼欲穿,看不到收成,还不如去军营混口饭吃,至少还有个盼头。”
默默替自己倒上一杯酒,撑着还有点昏昏沉沉脑袋,偏头思考着两人话中提到的消息。
河东按现在时间来说,那位太守就是董卓啊!而他们北上并州的话,必须经过河东郡。
“这位小公子,能否…借个位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