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盛世 科考(3/4)
这道诏令,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不过是重申了“百姓举荐”这一条自秦以来就执行着的制度罢了,只是大皇帝加了一条,要求诸驿以九品官礼待之,更加荣宠一点罢了。
一般来说,按照察举诏上的要求,百姓中有人能够“名动郡国”,而各郡国又敢于、愿意送他到都中待诏的,一般都是年高德勋的长者。毕竟,若是弄错了,送了个浪荡无行的“明经通算”者到了都中,惹出祸端来可就不好了。
所以这一条对于天下寒门士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激励意义,毕竟那都是若干年后的事情了。但汉十六年冬又颁布的一条诏令,却让大汉国的士子们陡然看到了一番希望。
汉十六年冬,大汉国各郡国的交通要道、城隘各处,都贴上了一张榜文——自从大汉皇帝命令供奉院创出造纸术之后,大汉国的诏令,基本上都是写在了纸上。
“大皇帝明诏天下曰:自汉十七年始,朝廷开科举之制,凡我大汉子民,不论士农工商,尽可参加!兹定于汉十七年春,于各郡国春试,合格者,于汉十八年秋,公车送于长安,行秋试。凡秋试合格者,即可身登青云,授予官职,钦此!”
此诏一下,天下寒门士子的心,都被惊动了起来。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以后读书,不光是可以用来明明德,通大义,知微言,洞玄妙,而且还可以参加科考,搏得些功名利禄,争它个锦衣紫袍!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那些玄之又玄的道理,修身胝行的教义,都远远比不上功名富贵来得诱人。
于是,一时间,果然是“长安纸贵”,科考要求的五个条目,即治国,理事,明刑,通算,杂务五条,当即被大量的印刷,传遍了郡国各地,士子们纷纷根据自己所学,默想自己如何金殿策试,玉堂赴宴了。
“儿子,你这一手,可是漂亮得很呢,天下士子,当即都被你笼络到了手心。从此之后,我刘家天下,恐怕就更稳当了。”长乐宫里,吕雉也听说了此事,笑着对刘常满说道。
“呵呵,阿妈今天叫儿子来,不会只是为了夸奖儿子这么一句吧?”刘常满也笑着说道。
历史上,吕后是一个极端擅权的皇太后,不但刘如意死在她的手里,而且三个赵王都先后死于她手,刘肥差点也难逃毒手,堪称是心狠手辣。
但那个时候,当皇帝的是那个“仁弱”的家伙,如今换了刘常满后,却没有感觉到阿妈再有什么心狠心辣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