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盛世 科考(2/4)
翻一翻秦汉以前的历史就会知道,位高权重的官职,多半都是由本国的亲贵担任,除了需要改革等特殊时间里,别的时候,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职位,根本不会给宗室以外的人员担任。
但宗室亲贵之中,不可能每代都有杰出的人才,而且这样也阻断了士人们前进的途径,于是便出现了第二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荐举。
荐举这个方式,自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开始使用,甚至一度还成为主流。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多时候,百姓推举的人才,那都是真正的人才。
不过从夏朝建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后,这荐举的地位,可就慢慢的衰落了下去。而随着皇权王权的一步步加强,统治者离百姓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荐举也就逐渐成了gāo • guān权贵们的特权——你一平头百姓,连皇帝的面儿都见不到,怎么可能去荐举呢?
然而人才的选拔,本来就是一个很难找出统一标准的事情,因此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恩荫和荐举,仍然占据了主流。毕竟对于皇帝来说,自己熟悉的这些官员家中的子弟,还有熟悉的官员们推荐的人才,总要比一个一无所知的陌生人,来得可靠一点是不?
秦汉以前是如此,刘邦上台之后,他也没有能力改革此事,但刘常满不同。
刘常满虽然对历史不熟,也知道历史上的汉朝,最后是亡在军阀手中的,三国演义中早就说过。而这些军阀形成的重要原因,就是世代恩荫、互相举荐而导致的盘根错节的豪门大族,最后完全控制了地方事务,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
在古代,选拔人才,其实还有另外一条制度,那就是科举。
历史上,科举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整个唐朝在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所占的比例都极小。以唐朝为例,每三年一次科举,一次科举选拔的,也只有十几个,最多几十个人罢了,在大唐朝需要的人才比例中,只占了极小的份额。
但从宋朝开始,科举在选拔官吏中所占的比例就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完全占据了优势,著名的官吏几乎都从科举中产生。
不但如此,刘常满还知道,科举制度,乃是皇帝拉拢读书人,进而拉拢天下精英阶层的重要手法,哪怕一科只取一名,也会给寒门士子们一个希望,使他们不容易心生异心。用现代的话说,既拉拢了人心,又稳定了社会,促进了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汉十六年秋,大皇帝下诏国中曰:“朕既处深宫,无由得见天下高士;而国土辽远,耆德士俊欲至长安见朕,亦难矣。今诏告天下,若有以厚德高行,耆英长者,孝义廉明,明经通算闻于郡国者,其郡守国相,当以秋为期,公车载之,恭送至长安见朕,所过诸驿,以九品官礼待之,谓之待诏,钦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