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长乐未央 改变的开始(3/3)
等泥熟之后,再在平整好的地上洒上细沙,然后将泥块搬出,用“砖模子”做成砖坯,在地上晾干。所谓砖模子,就是一个四方的木框,基本上相当于把一个木盒子的底和盖都去掉。
这套工艺流程,在秦代就已经很完善了,因为土坯也是这么做的。但接下来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烧制,毕竟砖所以是砖,完全是因为烧制才成的。
对于我国来说,农村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为主,就连烧制砖瓦盖房这样的大事也是一样。很多想盖房却又买不起砖瓦的人家,人丁兴旺,劳动力宽裕的话,会用两到三年的时间,为自己集攒砖瓦盖上一套房子。
一般在春秋有空时,会把砖坯拓好晾干。夏天太阳太厉害而且容易下雨,冬天泥土会结冰,都不是做砖坯的好时机。而在冬季农闲时腾出人力割柴禾,待春夏晾晒后方好烧制砖瓦,所以除了冬夏两季,春秋时候一般砖窑都在空置着。
在农村,一般一个村子共用一两口砖窑——毕竟那不是天天都有的事情,而象刘常满这种小顽童,不烧砖时的窑,则成了他们捉猫猫时最好的去处之一。
因此上,刘常满对于砖窑记得极为清楚,因为小时候看别人烧窑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且还能蹭点烧窑人烤的红薯什么,极爽。
砖窑上一般有三个烟道,而下面的进火口,还有里面砖的码放方法,甚至最后封火时灌水的方法,都是很有讲究的。刘常满直到现在也不明白它到底是有什么讲究,但祖祖辈辈都这么烧制青砖,想来必有它的道理。
一件事情当你看了数十遍后,自然会记得的,这一点刘常满是深信不疑。
按照太子亲自画的图样建造的新窑果然不凡,一窑烧制的青砖,足足比得上以前五倍的量不说,使用的柴草却只多用了一倍!
阳成延是第一个反应过来这种砖窑的用处的,但等太子拿出第二个图样时,阳成延更是惊呆了。
其实那个图样,不过是一个后世农村极为常见的瓦轮的图样。制瓦的工艺,前面和制砖差不多,但和制砖只是差了最后烧制的方式不同,制瓦的工艺在秦代差了更为重要的一项:制瓦。
其实,制瓦和制砖一样,都属于制陶器的范围。既然是制陶,那就需要一个“范”来作为模式,制砖的倒还罢了,反正是个四四方方的木框,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制瓦就大不一样了。
瓦片是有弧度的,因为它排列后,需要有沟槽让雨水流下;瓦片必须比较薄,不然房梁和椽子会支撑不住房顶的重量而塌掉。
这些限制,都导致瓦坯的制作很难。在这个时候,是用两块弧度相同的木板夹住泥版,然后用劲挤压,使之成型后再取下来的,再加上烧制时候容易破碎,产量可想而知。
但刘常满却知道,后世的瓦片,根本不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那是用陶轮技术来生产瓦坯的。具体说来,就是象陶土店里玩的那样,将泥版切下来后,糊在陶轮上,然后外面用一块木板作为刮片,转动陶轮,瓦坯自然平整光滑,然后再将陶轮上端多余的泥土刮掉,泥坯就制成了。
这样制出来的泥坯乃是圆桶状的,然后再将泥坯按等份划出四道深痕,但不能划透了,再将圆桶状的泥坯轻轻取下,这瓦坯便算制成了。
这圆桶状的泥坯比起当初挤出来的泥版瓦片,很容易就能竖在地上晾干,等干透后拿手轻轻一敲,便成了一块块完整的瓦坯,而且大小形制都是一模一样,跟原来用木范挤压出来的没甚么区别,甚至还更光滑平整些。
陶轮工艺在这个时候,已经算得上是顶级的制瓦工艺了,以后的两千多年里都没什么改变就是明证。想要超越陶轮工艺,就必须得等到机械化时代出现,开始大规模机器生产后才有。
虽然刘常满知道,陶轮制瓦不过是手工艺的顶峰,日后还会有大机器生产将它替代,但对于阳成延这种浸淫建筑二十多年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有了快速制造砖瓦的方法,以后甚至是民间的建筑,也可以采用砖瓦结构了。砖瓦结构和土木结构比起来,不论是比较坚固耐用还是美观舒适,那可都是前进了一大截。(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