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政府工作的盲区(2/2)
这是大家的出身决定的。
从来不会有人真正的关心农村,关心农民,了解他们,发动他们。
但蔡济民给大家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这个我要检讨。”
禹之谟站了出来。
“我们建设发展委员会,一直都把城市建设,工业建设放在首位。从来没有考虑过农村的情况,也没有考虑过农村的发展。这是我们失职。”
建设,建设。
大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建设中国成为工业国家。因此禹之谟这几年的发展,都是围绕着工业。多建设矿场,多建设一些工厂。但就是没有想过如何去建设农村。
前段时间的战争,中央最后真是拿不出钱来。
可是蔡济民却动员了十多万人。大家拿出自家的马车、驴车帮助军队运送物资,运送伤员。而且他们都是自愿帮忙的。
“大家都没有经验,这样的事情是难免的。”
看好几个人都检讨,张学文最后做了总结。年轻的革命党人,同盟会脱变出来的人民党,其实就是一个年轻的党。之前一直做的就是革命,现在变成了执政党。
很多方面都没有经验。
有些问题很正常。
“通过,蔡济民这个报告,我认为以下几件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
“第一,扫盲。”
蔡济民的这份报告,让张学文想了很多。
“中国大部分人是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文盲。我们就算以后发展城市,到时候需要很多工人。可是如果那些工人连字都不认识,怎么在城市生存。”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随着城市货运的发展,到时候需要很多的搬运工。但那些搬运工如果连简单的字都不认识,到时候他们搬运货物的时候,他们连应该送到哪里都不清楚。”
“因此,扫盲。全国性的扫盲运动应该要进行。就算不能让他们成为学富五车的读书人,但最起码让他们可以读读报纸,可以让他们认识日常的字。”
扫盲。
以前张学文一直没有想到这一点。但是这一次蔡济民的事情,让张学文开始想到,自己应该更加关心中国的基层百姓。而且扫盲运动,对于工业化是必须的。
“可是扫盲,但那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和老师。”
宁调元担忧。
张学文道:“我们的教育进入了一个盲区。等到我们普及教育,那些孩子长大,都是十多年之后的事情。但是这十几年,甚至未来二三十年,建设国家的反而是这些庞大的文盲人群。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积极扫盲,让这些人有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人。平民教育,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不过扫盲的确是一件大事情,我们定个基调。具体的还需要教育部他们做出一个计划。”
“嗯。”
大家都是点点头。
“再说说第二件事情。那就是我们人民党的建设。蔡济民的文章很出色,就登在《人民日报》,然后下发人民党各级下级机关,让大家都看看学习。人民党的工作也要开始关注农村发展。”
“组织一批人,专门去考察农村问题。看看目前农村的土地使用情况,看看农村的经济情况,还有借贷问题,以及农村教育问题。都要进行统计,让我们看看农村的问题在哪里。尧徵,这个农村调查组,就由你来负责和组织。”
“好。”
刘复基点点头。
刘复基本来就是农民家庭出身,而且能力很让张学文信服。
“炳生,人民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二十几万的党员。可是我们的党员水准也是参差不齐,人民党建设也有很多问题。因此我准备成立党校,定期的让一些基层党员,有培养前途的党员,到党校学习。学习最新的政策,也培养各个方向的党员。等到尧徵他们的农村调查结束之后,就在党校培养一批愿意建设农村的党员。然后让他们去农村工作。”
“好。”
农村问题,永远是无法摆脱的问题。
特别是中国这样,百分之九十多的地方都是农村的国家。甚至未来二三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之后,农村人口也依旧会比城市人口多。
也就是说,未来半个世纪,农村问题依旧是中国政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政府不去真正的了解农村问题,解决农村问题,中国的发展依旧不会成功。
“子清,我们建设发展委员会也会回去考虑。考虑我们的资源,也往农村倾斜一些。”
“嗯。”
对于禹之谟的话,张学文点点头。不过张学文并不是很在意。禹之谟手上的权力很大,资源也不少。但说起来还真没有多少资源可以倾斜到农村当中。就算全部投入城市当中,这些资源也是远远不够。哪里有资源可以往农村倾斜。
张学文也不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