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政府工作的盲区(1/2)
“几位看看,这篇文章如何?”
和日本的谈判已经有了重大的进展。在朱尔典的周旋之下,日本人放弃了对于青岛的要求,以及七千万的赔款。中国当然也是让了一步。
中国政府以日军伤员治疗费用的名义给日本六百万,其实就是变相的一种赔款。然后相继开放长江沿线的几个大城市给日本人。在这些地方日本商人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等等。
而日军则是在一个月之内从中国山东全线撤退,离开中国。
大家其实并不是很满意,包括张学文也不是很满意。但这也是中国能够争取的最好的条款。张学文不希望太强硬,最后刺激到那群疯狂的日本陆军。
现在中日天津合约只要盖章就能生效。
对于此次战争,只是表示这是一次误会引起的冲突。
但后续的工作更多。
毕竟是一场战争。
那么多逃难的百姓,那么多受伤的官兵,都让政府焦头烂额。
可是在这样忙碌的时刻,张学文依旧是召集了不少人。有禹之谟,有李根源,有宁调元,有刘公。也有组织部部长刘道一,副部长刘复基。
人民党很多高层都来到了这里。
张学文忽然召集这么多人,是因为有人给张学文写了一篇文章。
张学文看完之后感触颇深。
真的是如此。
“大家都读完了?”
“嗯。”
“蔡济民的这份文章如何?”
是蔡济民。
蔡济民就在不久前写了一份文章转达给了张学文。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张学文真是一夜都没有好好睡觉。
“写的不错。很多问题写的直指本质。”
宁调元第一个开口,直接道:“他说的人民党的毛病,其实就是我们读书人的通病。从小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此都养成了读书人高高在上的毛病,养成了读书人清高的毛病。我们名字取得是人民党,但是一直以来做工作的对象都是上层人士。的确是少了和平民百姓的接触。”
“这一次蔡济民在山东动员了十四万人,让我感触颇深。”
刘复基也是开口。
“他竟然能够动员如此多人帮助军队,而且他们都是免费为政府出力,真的是让人没有想到。自古以来,除了强制性的,什么时候大家会如此踊跃的帮助国家。我认为他说的很多都有道理。就如这里写的:中国目前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我们不管在报纸上怎么宣传我们的法律,怎么宣传共和、民主的理念,怎么宣传我们人民党的纲领,只能在知识分子群体之间产生影响。中国大部分人依旧看不懂报纸,也没钱买报纸,因此对于这些根本就不懂是什么意思。就算我们大力推广教育,也仅仅是培养下一代而已。但他们这一群人才会是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门,也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如果我们不去争取他们,不去动员他们,那么未来几十年内我们国家依旧是不会有太多的改变。”
“就这一段,我认为写的非常好。虽然我们没有具体的统计,但是我相信中国目前的文盲率是非常高的。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出来的文盲,我相信是大多数。而他们很多人是中国未来几十年当中,最重要的建设大军。他们都是文盲,我们这个国家怎么会发展。”
“而就因为他们是文盲,而且一直以来地位低下,我们人民党的工作也跟他们基本上是隔绝的。他们不懂的什么革命,什么是共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人民党,更不会知道我们的主张。我们也不去关心他们,因为在我们眼中他们也仅仅是交税的对象。”
“但看看这一次。十四万人自愿参加后勤工作,一下就减轻了我们多大的负担。如果我们用钱雇佣十四万人,我们又要花费多少钱。而且这一次他们也让我们认识到这些人的力量。未来我们如果和其他强国出现战争的时候,我们人民党能有这样的动员能力,我们到时候还怕什么。我们中国有四万万人口,如果把他们都动员起来,这会是多大的力量。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力量可以挡住四万万人的力量。”
刘复基就是做动员工作起家的。
先是在宣传部门,帮助宁调元办理报纸。后来到了新军动员新军基层官兵。因此对于这些非常有感触。但看完蔡济民的文章之后,刘复基依旧是感到惭愧。
让他一瞬间想到了很多。
“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人真正为基层民众考虑过,也从来没有人真正去想过他们的力量。但这一次蔡济民告诉了我们,基层民众的力量很大。主要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正视过这些民众的力量,从来没有真正的去关注他们,倾听过他们的声音。如果我们能够调动这一股强大的力量,未来不管是建设国家,还是发展军队,都会事半功倍。”
张学文也是感触颇深。
张学文虽然也是口口声声的说,人民中来,再去人民当中。可是因为张学文的起家,就是靠着军队和上层士绅,以及读书人为主。
而且随着进入中央,也慢慢的忘记这一点。
但还是那句话。
中国拥有四万万人口,大部分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他们其实才是力量的源泉,调动他们才能够真正的给中国带来力量。可是自己一直忽略了他们。
蔡济民算是给了张学文当头棒喝。
“我认为我们人民党现在很多方面走的是不对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城市人口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而我们一直以来的关注重点,竟然仅仅是城市这么点人口。却忽视占据百分之九十多的农村。这是一个错误,我作为人民党书记要做检讨。”
“我认为我们人民党要培养更多的农村专家,农村干部。大家不要一窝蜂的都往城市走,不要只关注城市。”
农村。
大家都忽略。
因为同盟会本身就是一群读书人创立的,同盟会的高层都是家境殷实的读书人。他们愿意发动的,愿意接触的,都只是一样的读书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