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干戚 第八十三章 历史惯性/一(1/3)
明王的慨叹并非没有道理,这世间事,大多还是有迹可查的。因此,才有了所谓智者的生存土壤。其实每个朝代里,都不乏智者的存在。他们真正缺乏的,也只是那些昙花一现般的天才而已。
随着大明的政改方案逐步被完善、成熟。大明日趋富足,开始渐渐进入论资排辈、按部就班的年代,所谓的天才自然就越来越难以出人头地,杜杲只能说是个案。
和历史上所有的政权一样,所谓的“按部就班”,其实就是“麻木、懈怠”的代名词,然后各种腐败、僵化、官僚习气开始不可避免地侵袭这个年轻的大明王朝肌理!
岚山工商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管理僵化、官僚作风、贪腐等问题日渐突出,工业利润日趋萎缩,生产品质下滑,投诉越来越多。
工业口的人满十六岁,就要参加工作了。其人头税可以用铜钱结算,一人一年十几贯钱,似乎很难做手脚。但是,如何认定谁是工业就职人员呢?
若是你恶了基层胥吏,报你一家人全是工业口的就业人口,你又能抗税吗?要知道,在大明工业口是按照人头纳税,农业口是以家庭纳税,以五口之家计算,其税赋的差异,足足差了六倍!
当然这种事相对于逃税,毕竟会惹出民间抗争的麻烦,所以敢干的胥吏就比较少。更多的还是民间人家主动打点地方胥吏,多报个失业状态,个人便连这点小税也免了。
但对于胥吏而言,辖区内照章收税,上报时略微少报些就业人口,这中间的差额,一年可就不算小数目。一吏所辖,往往数千就业丁口,漏报个几十号人,神不知鬼不觉的,也是几百贯的外快收成。左右上下打点一些同僚,剩余收入,轻松超过一年薪水。
而农业方面,农户的赋税、徭役则更加的非常复杂。纳粮,你运到哪儿才算纳粮?大明户部规定是农粮不出县乡,乡以外的路程就要官府负责运输。但实际上却很少被执行,能不出县已经很好了。这中间产生的运输费用,粮食损耗,都成了胥吏的生财之道。
一户农家耕种土地四十亩,收粮八十石,纳粮七石。看着纳税不多,但实际上农户自家是不会全年吃自产粮食的,他们还要吃肉、吃面,改善生活。吃不完的粮食,就需要粜卖换钱,再采买所需布匹、盐铁、家具、器皿等生活物件。所以一到农收,简直就是胥吏、粮商们过节的日子了。
集中纳粮、粜卖是大多数农户都要做的事情,一趟县城往往几十里路。但如今各家都有其他活计要忙的,谁家又愿意独自完成这些运输?更多的还是依靠那些与县乡官吏挂钩的粮商上门代粜、代缴。
若是按照旧俗,这一斗之数到底多少算准,却是粮商、保甲胥吏们的权力,冒尖多少?杂质若干?干不干燥?都要折算,都有讲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