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煮海 第四十章 不怀好意的纲领(2/2)
那它还能再那么神圣不可冒犯吗?
对于理学现在南宋的地位,说白了,远没有后世拔的那么高。现阶段还是定位在民间显学,孝宗皇帝肯定不屑鸟他。所以,还有修正、调整的时间和余地。
至于理学现阶段不被朝廷认可的原因,其实吕祖安之前还真做过一些猜想,后来在临安也对孝宗暗示过。那时,实吕祖安对于南宋的“皇帝内禅”现象很好奇。
首先是高宗的退位在绍兴三十二年,这个可以理解。大约赵构这辈子算是被金国打怕了,到了绍兴三十一年总算赢了金国一场,有见好就收的体面意思在。
只是到了孝宗即位后的隆兴北伐,又被金国结结实实地打了一次脸,打输了。不但是输了,还要管金国的世宗皇帝喊“叔叔”。
自“隆兴和议”签订后,每当金朝使者到南宋递交国书时,必定会摆出“叔父”架子,要宋孝宗以“侄子”身份从皇座上站起来,走下台阶接国书。这就是所谓的“降榻受书”之礼。宋孝宗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申议使”到金朝谈判,主要就是想修改和约中的“降榻受书”。
然而一拨一拨的“申议使”往返奔波多次,金国却就是不给孝宗这个面子!直到金国灭亡,“降榻受书”的条款也未更改。等到此后的淳熙十六年,金国的世宗皇帝去世,新登基的皇太孙完颜璟还是个不到二十的毛孩子,已经六十三岁的宋孝宗还要继续管这孙子喊“叔叔”?
结果就是:拉不下脸的宋孝宗皇帝辞职了。
从这件事情看,在南宋皇帝的眼里,自己的面子绝对要比银子和国土重要,这是个伦理问题。偏偏这时候,理学把“三纲五常”捧了上来,还拔得很高。
理学这么干的目的,或是为了便于朝廷牧养百姓,表面的立意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呢?只要有那“隆兴和议”的条约在,孝宗就绝不会接受这玩意!
喔,你先管人家的孙子喊“叔叔”,然后你再强调“三纲五常”,以孝治国?那个孙子辈的“叔叔”会不会乘火打劫?还有啊,以后还要不要继续北伐?北方丢失的国土还要不要收回?
以“侄”伐“叔”,算不算“忤逆”大罪?孝宗皇帝一世青名,可不能毁在这些腐儒口中。
所以,从这方面看,朱熹他们的政治能力相当迂阔。甚至吕祖安听说过,朱熹也曾主张过北伐,似乎还专门宅进书斋用心炮制出一篇北伐军略。结果却连最基本的军事要塞在哪都说不清楚,叫人在背后当笑话说趣。
当然今日之理学模样,自然少不了那些东南豪强有意误导,想给朝廷北伐套上笼头。朝廷打仗是要花俺们钱的!但除了俺自己,谁花俺的钱都是坏事!
上面皇帝想要励精图治,恢复山河。下面的官僚、豪强想要偏安,保住自家既得利益。这才是南宋理学之争的核心所在。以至韩侂胄为了北伐,干脆炮制出“庆元党锢”,将理学打成“伪学”。
“庆元党锢”固然是韩侂胄清洗政敌的借口,但其“禁伪学”的表面理由有哪些?估计都被后世理学专家删没了。不过吕祖安觉得哪怕用屁股去猜想,也能得到一些结论。
到了淳熙十一年,经过一年的思考,吕祖安总算渐渐梳理出自己的“纲领”。在吕祖谦“明理躬行,学以致用”的纲领基础上,抛出“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理学纲领。此外,又顺势推出“三体论、原子论、物理论、实践论、契约论”等理学支点,以丰富、支撑自己的“理学纲领”。
在纲领成型的过程中,吕祖安还很注意用朱子的理学装点门面。在其理学体系里进一步孵化出“物理、原子”等概念,作为“理一”的验证方法推出、演绎。务必使朱熹及其弟子从目前的“治学务虚”,转向对自己学问进行“验证”的务实阶段。
吕祖安估计没个几百年验证,朱熹都没法用实践的方法科学地验证出自己的理学思想,不过这也又何妨?哪怕在吕祖安的前世,在最前端的量子学领域里,理学的一些概念也依然存在。而且还在等者被人继去续验证、完善。朱子难道会比吕祖安穿越更晚吗?
或说吕祖安本来就没打算把朱熹捧成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只是单纯不想让朱熹继续在文化方面“圆润”他的理学,别再把自己的学说铺设得那么“完美无缺”。
“一切的完美都是对后世创造力的扼杀”!南宋理学之恶,不在其学说、举张,也不在其人道德瑕疵。反而朱熹本人就是一个很喜欢钻研技术与实验的科技狂人,也是一代谦谦君子。
理学之害,就在于其能够自圆其说,不求外物。从而在实际上造成此后的学子只能寻章摘句,不再探索创新。吕祖安认为,中国事之所以如此糟糕,就糟糕在太多的人喜欢作圣人模样。
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话就很有道理。
盖“圣人”这种东西,实在稀少。上下五千年,也就孔子数人而已。然而在孔子的著述过程中,鬼知道他把上古文史艺术删除了多少?再到后世,从董仲舒到朱熹到《永乐大典》到《康熙字典》,那一次的所谓“集大成者”不是建立在对之前文史疯狂删除、篡改的基础上?
吕祖安只希望有宋一代别再出“圣人”了。
你特么阐述自己的理论学识没错,但你随意删改古人的书籍、记录干啥?《竹书纪年》是咋整没的?
你当然可以到处宣扬你的所谓先进理念,伟大学说。只要有人能认可,那都是你的本事,算你牛比。
可你在自圆其说、自说自话的时候,还把别人的嘴巴牢牢堵死,不许人家发出声音。那也太特么猥琐、无耻了吧?
吕祖安更希望此后的年轻人也别再去“希圣、希贤”,好好做一个务实、认真,放下身段肯实践、肯负责的人就行了。
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有自尊的人,就可以啦。
总之,“圣人”那玩意万万要不得。
吕祖安认为,当朱熹的“理学”被后世朝廷奉为圭皋的时候,汉民族的创新能力也就开始直线下滑、萎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