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煮海 第四十章 不怀好意的纲领(1/2)
现在的欧阳晚晴可是明招山的一级保护生物类别,老皇甫那直接是按照宫廷规格给她安胎、调理。到了淳熙十年六月,欧阳生产了一个胖大小子。
吕祖安两世为人,直到二十七八岁才得生子,在这个时代算是晚婚模范。欧阳更是因为晚婚、晚育,切实地被朝廷罚过钱的。好在母子平安,于是孩子取名吕新年,字少安。
为了讨吉利,这小子此后就一直以字行:吕少安!
这个名字后来在这个时空留下了很多乱七八糟的评价:败家子、纨绔、两朝探花郎、卫将军、殷地安王,不一而足。再后来,人们还把他与玛雅王吕轻侯、大明王吕延年合称“三吕”,誉为那个伟大的创世时代里,这个世界上最出色的军事统帅之一。
这种未卜先知的能力自然只存在于作者的写作大纲。初为人父母的男女猪脚绝不会有此先见之明。他们只是天然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这个时空里,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夭折的可能甚至占到十之一二。所以欧阳此后的明招山生涯里,几乎啥都没做,就是专心带孩子。
吕祖安继续他的丽泽书院治学生涯。随着吕东莱病情的稳定好转,已经有精力开始细致梳理岚山现象,对岚山的现状不说了如指掌,大致脉络还是清晰可见的,人才匮乏自然瞒不了东莱先生的慧眼。吕东莱的对策很简单,就是推出吕祖安到丽泽书院继续讲学、治学。
这年头讲究师徒伦理,一旦上了自家贼船,就没有下船的道理。这人才,可不就是这样聚集了吗?吕祖安也明白这道理,索性趁着张从正坐镇岚山的机会,把岚山的朱棣、韩启明、纪晓天、姜无涯、郝定、王显忠、夏全、葛平、展徽、常仲明等少年也都轮番接来明招山受训。
这些少年来到明招山后,免不了要用拳头在同窗中排下坐位,结果无一例外地被吕轻侯虐的找不到北,从此全体遵从老大指挥。
在吸纳了经过张从正使坏,朱棣在岚山练兵的“经验”后,吕轻侯又对练兵大纲做了进一步的“改良”,其训练之狠辣自然再次超越岚山。因此即便是素以练兵狂魔著称的朱棣,也被整的一到晚上便倒头大睡,再无其他一丝精力。
所以,关于岚山军伍近似残酷的训练传统起源,后世论坛经常众说纷纭。有说是岚山三老、大学士张从正使坏,编了一部假兵书,忽悠自己妹婿、冠军将军、辽东节度使、永乐候朱棣的。
有说是皇家院士、枢密使、海昏侯姜无涯施展医家手段,给一群开国将军们吃药、打激素药训练出来的。最终比较靠谱的主流说法是天降伟人、岚山三老、吕左使亲手编订的训练大纲。
其实这都不是历史真实的面目。那个叫“真实”的家伙曾经悄悄告诉过本书作者,大明军伍训练大纲固然始于左使的折腾,却大成于骠骑大将军、玛雅王在明招山上的拳头!
自然,既然身在文华冠甲东南的明招山,武功要练,文治也不能拉下。这下子朱棣、郝定、王显忠、夏全、葛平几个就惨了。半大的小伙子,每天要被吕安年、刘全、曲成几个小屁孩监管作业,你说那自尊心被打击的,啥感受?生不如死啊!
吕祖安在丽泽书院中是负责算学和格物的教授,这也是在吕祖安给东莱先生带来的启发,去年新增的课程,可算过足了“教书先生”瘾啊。每每想到被数学抛物线原理,时间、速度、质量关系,冲击力计算模型虐成渣渣的乔行简们,吕祖安浑身的汗毛孔都欢快得几乎要唱歌了。
自然,讲学的同时也要治学。他的老师理所当然是大兄吕东莱了。不过东莱对吕祖安的课程安排,则集中在历史脉络分析、和理学提纲建设方面,按照后世学业进度,已经算是插班生了。所谓“明理躬行,学以致用”。
吕祖安在“躬行”上建树不小,但于学理上则明显不足。少学多用,总非平衡之道。
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吕祖安也渐渐明白。所谓历史,其实是有所有繁琐事情的量变所带来的质变的表现。根本没有无所谓的正义或邪恶,最终的历史落角点依然是在对于人性的体会。历史说什么并非最重要的事情,历史记载的事情真实发生过,才是最重要的。
想要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就需要把同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系统整合、归纳,再追溯过往、未来,然后才能真正理解一些历史的发生为什么会是必然的发生?为什么一些假设的历史不会发生?
这中间即有很多的谋划、策略,也有很多的偶然和荒诞。但是最终,依然是历史能量积累发泄的必然选择。
而所谓广义上的“理学”,很多时候就是“某某纲领”那套东西。你要学会归纳,找到理论主张的立足点,再仔细圆润、养成,所谓“纲领”就炮制出来。有了“提纲挈领”,你才能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然后聚集人心,统一目标和方向,整个团队的管理和营运才能少走弯路,少受阻力。
作为后世公司小职员,吕祖安的执行能力是充足的,但领导能力欠缺不少。现在手上掌握着这么大的资源能量,若是再浑浑噩噩找不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那就真是找死节奏。之所以前面没有走错道路,那是源于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有历史在罩着。
以后随着自己对社会的撬动越大,历史的改变就越多。量变带来质变,自己前世那套历史就失去参照价值。那么,赶紧补足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学会判断形势,已经是迫在眉睫的要事了。
那么,自己用以立世的“提纲”该是什么?
在这个年代里,吕祖安也不可能一下推翻那些大儒们皓首穷经捣鼓出的理学体系。那样干的结果其实是可预知的:不光是自己要和他们耗上一辈子时光,搞不好还会丢了小命。
壁如象陈亮那样到处找朱熹论战,然后连续被人诬陷下狱蹲监?又或是韩侂胄那样直接发起的“庆元党锢”,把理学打成“伪学”?结果呢?
陈亮一生坎坷,到了人生结尾才中状元,不到一年就一命呜呼。就这样还想施展平生抱负?特么连黄花菜都凉透了啊。
韩侂胄的“开禧北伐”一度到了无人可用的窘境,而且北伐过程处处受制肘,甚至连家里的银子都拿出支撑北伐了。最后还是被自己的朝廷割了脑袋送到金国乞和?
这事咱不干!
那么是否可以暂且附和一下他们的理论?在肯定的过程中悄悄开些“实践论”的小口子,夹带点自己“实践出真理”的私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先剽窃一下陆游十八年后的诗句咋样?这个可以有。
反正现在的理学也还没有上升到朝廷国策那种地步,偶尔扭曲它一下,也不会造成多大后果,说不定,还真能把他给完善呢?
按照吕祖安的认为,理学能禁锢后世思想千年,其最大原因,就是过度追求内部完美,不允许外部“质疑”。
而任何理论,一旦上升到“圣人之言”的时候,它对社会进步的危害就产生了,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如果自己能在理学上装上一个允许“质疑”的治学插件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